-
牽正散加味療面癱
劉某,男,62歲,2014年4月6日初診。無明顯誘因出現左面部麻木發緊感,口角向右歪斜6天,某院診為顏面神經麻痹,服維生素B1、甲鈷胺膠囊及行針灸、理療等效不顯著。刻診:前額皺紋消失,左側面部不能皺額閉目,觸之有涼感,鼻唇溝平坦,口角歪
2017-03-10 24 -
顏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瘡的治療
顏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瘡又稱顏面播散型粟粒性結核。目前認為本病並非皮膚結核,是與玫瑰痤瘡相似的一種特殊的皮膚肉芽腫樣反應,而不是真正的結核。典型皮疹為暗紅色小結節,高出皮面,常對稱分佈,吸收後遺留小陷凹狀萎縮瘢痕。在中醫學文獻中尚未查到類似
2017-03-10 29 -
《傷寒論》中談桂枝湯藥量比例變化
《傷寒論》在強調藥物配伍同時,對藥物用量亦有頗多斟酌,在相同的藥物組成中,用量不同,產生的效應有別,治療的病種亦各不相同;反之,不同病證用藥量或藥物間的比例不同,即使同一病證,因證情輕重不同,其藥量或藥物配伍比例亦不相同,這一規律在《傷
2017-03-10 15 -
甘草乾薑湯治頑固性尿頻
王某,男,39歲。患小便頻數2年餘。尿頻不分四季,不分晝夜,平均每天達15~20次,頗為痛苦,四處求醫,曾在二甲、三甲醫院就診,每次查尿常規均為陰性,膀胱鏡、B超等亦未見異常,曾服金匱腎氣丸、縮泉丸、滋腎通關丸、八正散,五苓散等中藥及偏
-
理氣解鬱通絡治甲亢性突眼
甲亢性突眼是甲亢常見而難治的併發症之一,中醫學稱甲亢性突眼為“鶻眼凝睛”。甲亢病易致機體氣血津液代謝失常,病久痰瘀內生,互結阻於目竅而發為甲亢性突眼,故其總辨證為氣滯血瘀,痰濕內停,而以疏肝解鬱、活血化瘀、化痰散結為主要治則。 病案舉例
2017-03-10 23 -
小青龍加石膏湯方證
病案舉例 某男,55歲,2014年12月20日初診。外感鼻塞咳嗽,經西醫治療後鼻塞已,但仍咳嗽不止。刻診:咳嗽,痰少色白,口略幹,餘無異常,平素咽部不適,食生冷硬食則胃脘不適,上腹部按之略不適,舌淡,苔白微膩,脈滑。 六經辨證:外邪裡飲
2017-03-10 12 -
耳尖放血治病多
耳尖穴又名耳湧,位於耳廓向前對折的上部尖端處,即耳輪6、7區交界處,其下分佈有耳顳神經及耳後動脈,是針灸臨床常用的經外奇穴之一。 耳尖穴是經外奇穴,位於耳廓的最高點,獨居陽位,外來之邪,多犯陽經陽位。故在耳尖穴刺血可促進血液迴圈,改善組
2017-03-10 54 -
人參補虛安神 除邪益智
人參“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本經》)人參大補元氣,用於氣虛欲脫,短氣神疲,脈微欲絕之危重症候,可挽救虛脫;肺虛喘乏,脾虛食少,便溏等症,也為常用之藥;熱病津傷及消渴證,均有生津作用。然人參之用,
2017-03-10 12 -
理沖湯止崩漏
理沖湯方出《醫學衷中參西錄》,由黨參、白術、黃芪、三棱、莪術、知母、雞內金、天花粉、生山藥、陳醋等組成,具有益氣行血、調經祛瘀之功,主治婦女產後血瘀所致惡露不盡,癥瘕積聚,經來量多,淋漓不斷,口幹煩熱,胸悶痞脹,不思飲食。舌質暗紅,苔薄
2017-03-10 16 -
黃疸消退後調治經驗
黃疸一病,首見於《素問·平人氣象論》:“溺黃赤,安臥者,黃疸”。本病與現代醫學的“黃疸”含義相同,在內科臨床上比較常見於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膽囊炎、膽石症以及消化系統腫瘤等多種疾病。世醫皆知,陽黃多濕熱,病程較短,黃色鮮明如橘色,治以清
-
國醫大師李士懋從痰瘀論治現代疑難雜病
近年來,因自然環境的污染、飲食結構的改變、生活節奏的加快、精神情志的變化、現代製冷設備的廣泛使用、現代醫學的不當治療以及誤用、過用保健食品等因素的影響,高血壓、糖尿病、中風、冠心病、腫瘤等已成為當今社會的常見病,其病因越來越複雜、種類越
2017-03-10 17 -
單味金銀花治癰癤
案例:楊女,50歲,2008年10月7日就診。患者主訴口周、鼻部以及胸部好發癰癤,色紅,疼痛,壓之亦痛,時有化膿,此起彼伏,經常發作不斷,舌偏紅,苔薄,脈細弦。處方:金銀花60克,7劑。水煎服。服藥後患者訴面部及胸部癰癤盡消退。 按:金
2017-03-10 37 -
辛智科治脾胃病
對脾胃病發病機理的認識 中醫認為,食物入胃,胃主受納腐化,脾主吸收輸布,脾胃是人體運化、吸收營養的重要器官。脾氣主升,主運化,胃主受納水穀、腐熟消化,主降濁。辛智科教授認為脾胃並居人體之中央,為臟腑氣機升降出入的樞紐,升降出入的運行狀態
2017-03-10 14 -
妊娠發熱治驗
範某,女,24歲,2014年9月4日初診,訴妊娠8月餘,發熱5天,午後3時許熱勢起,可達38.5℃,伴左側脅肋部疼痛,咽部不利,輕微咳嗽,納差,噁心,大便不暢,小便通暢,經輸注頭孢類抗生素2天,熱勢仍未減,遂來院就診,經查血象正常,尿常
2017-03-10 33 -
中藥敷臍治病多
中草藥敷臍,行之有效,方簡效捷,歷史悠久。藥物敷臍既有藥物的刺激作用,又有藥物本身的作用。它可通過臍,借奇經八脈和十二脈及其十二別經之循行,輸於五臟六腑,布於全身,以達病所,而治疾病。 臍中,即神闕穴,具有溫通元陽、運腸胃氣機、化寒濕積
2017-03-10 17 -
活血化瘀行氣治頭痛
劉某某,男,14歲,頭痛1年,2015年5月19日初診。頭痛1年,久用中藥、西藥無效,自述睡眠欠佳,舌暗紫,有瘀斑,脈澀。 處方:血府逐瘀湯合通竅活血東加減。當歸10克,生地30克,赤芍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生甘草10克,柴胡
2017-03-10 13 -
歸脾湯止崩漏
歸脾湯出自宋代嚴用和《濟生方》,由人參、白術,黃芪、當歸、茯神、遠志、龍眼肉、酸棗仁炒、木香、炙甘草,生薑、大棗等組成。具有益氣養心、健脾統血之功,主治脾不統血之婦女崩漏,月經提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舌淡,脈細弱
-
針灸穴位治呃逆
呃逆,又稱膈肌痙攣,是指自覺胸膈氣逆、喉間呃聲不斷、不能自主的一種病症。正常情況下,也會發生呃逆,多持續數分鐘、數小時,不治而愈,多為正常生理所致。若呃聲不斷、不能自主者,則為病態。重者可間歇性發病,或晝夜不停,遷延數月不愈。發病多為胃
2017-03-10 39 -
火針的機理及臨床應用
火針療法是將一種特殊質料製成的粗細針在火上燒紅後,迅速刺入人體的一定穴位和部位的治療方法。 火針的機理 火針療法具有針和灸的雙重作用,既有針的刺激又有溫熱刺激。疾病的產生皆由於氣血不通。火針能夠改善氣血運行,具有行氣活血、溫通經絡的作用
-
賀普仁驗案兩則
癲癇案 朱某,男,9歲。家長代訴:患兒從7歲開始出現抽風,發作時間每月1~7次不等,面黃,抽時忽然跌倒,不省人事,繼則斜視,口吐白沫,約半小時後蘇醒,醒後疲乏,精神不振。經過針灸治療症狀好轉,已有8個月未犯。現又發現抽搐,記憶力減退,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