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藥敷臍治病多
中草藥敷臍,行之有效,方簡效捷,歷史悠久。藥物敷臍既有藥物的刺激作用,又有藥物本身的作用。它可通過臍,借奇經八脈和十二脈及其十二別經之循行,輸於五臟六腑,布於全身,以達病所,而治疾病。 臍中,即神闕穴,具有溫通元陽、運腸胃氣機、化寒濕積
2017-03-10 17 -
活血化瘀行氣治頭痛
劉某某,男,14歲,頭痛1年,2015年5月19日初診。頭痛1年,久用中藥、西藥無效,自述睡眠欠佳,舌暗紫,有瘀斑,脈澀。 處方:血府逐瘀湯合通竅活血東加減。當歸10克,生地30克,赤芍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生甘草10克,柴胡
2017-03-10 12 -
歸脾湯止崩漏
歸脾湯出自宋代嚴用和《濟生方》,由人參、白術,黃芪、當歸、茯神、遠志、龍眼肉、酸棗仁炒、木香、炙甘草,生薑、大棗等組成。具有益氣養心、健脾統血之功,主治脾不統血之婦女崩漏,月經提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舌淡,脈細弱
2017-03-10 8 -
針灸穴位治呃逆
呃逆,又稱膈肌痙攣,是指自覺胸膈氣逆、喉間呃聲不斷、不能自主的一種病症。正常情況下,也會發生呃逆,多持續數分鐘、數小時,不治而愈,多為正常生理所致。若呃聲不斷、不能自主者,則為病態。重者可間歇性發病,或晝夜不停,遷延數月不愈。發病多為胃
2017-03-10 38 -
火針的機理及臨床應用
火針療法是將一種特殊質料製成的粗細針在火上燒紅後,迅速刺入人體的一定穴位和部位的治療方法。 火針的機理 火針療法具有針和灸的雙重作用,既有針的刺激又有溫熱刺激。疾病的產生皆由於氣血不通。火針能夠改善氣血運行,具有行氣活血、溫通經絡的作用
2017-03-10 6 -
賀普仁驗案兩則
癲癇案 朱某,男,9歲。家長代訴:患兒從7歲開始出現抽風,發作時間每月1~7次不等,面黃,抽時忽然跌倒,不省人事,繼則斜視,口吐白沫,約半小時後蘇醒,醒後疲乏,精神不振。經過針灸治療症狀好轉,已有8個月未犯。現又發現抽搐,記憶力減退,食
2017-03-10 8 -
溫病初期如何演變成風熱表證
《傷寒論》第1條和第6條互相矛盾、《溫熱論》中“在衛汗之可也”、《溫病條辨》中銀翹散方證的不統一,給溫病初期演變成“風熱表證”留下了伏筆。 表證的特徵是惡寒,惡寒的形成機理是寒邪束縛了衛氣,使衛氣不能溫分肉。溫病初期是肺熱證,溫病的病因
2017-03-10 4 -
口服甘露醇巧治胃腸病
甘露醇作為靜脈用高滲脫水劑,已為臨床醫師廣為掌握。隨著藥理研究的進展,近年來應用甘露醇口服給藥,亦給臨床醫師治療胃腸道疾病帶來了廣闊前景,現介紹如下。 輔助治療B型胃炎 B型胃炎與幽門螺桿菌感染有關,其胃酸正常或輕度降低,伴有上腹痛、燒
2017-03-10 9 -
癡呆症的中醫治療
癡呆症是由病程緩慢的進行性大腦疾病所致的綜合征。特徵是多種高級皮層功能紊亂,涉及記憶、思維、定向、理解、計算、判斷、言語和學習能力等多方面。意識清晰,情感自控能力差、社交或動機的衰退,常與認知損害相伴隨,但有時可早於認知損害出現。 基本
2017-03-10 14 -
中藥的量效關係
鐘某,男,30歲,農民。1986年4月16日初診。10日前偶感發熱、頭痛,次日突然雙目失明,右側手足始感麻木,活動稍有不便。第三日,右側上、下肢完全癱瘓。即急入某地區人民醫院治療,診為“視神經脊髓炎”。治療10餘日不見好轉,患者自動出院
2017-03-10 5 -
仙方活命飲合複元活血湯治肝膿腫
呂某,男,37歲,患者于2015年4月16日首次就診于張振忠老中醫工作室,主訴:肝膿腫3月餘,自覺右側脅痛,發熱,體溫37.5℃,口苦口幹,食欲尚可。舌質暗紅,少苔,脈弦細。B超:肝右後葉膿腫3.5釐米×2.7釐米。 中醫診斷:脅痛。
2017-03-10 9 -
“君子致中和”體悟
“君子致中和”是指君子成人之美,具沖和之德。因為黨參、白術、茯苓、甘草皆為平和之品,不偏不盛,不熱不燥,補而不峻,益而無害,取“君子致中和”之義,所以叫做“四君子湯”。“君子致中和”不僅適用于四君子湯,“中和”更是中醫幾千年傳承不衰的精
2017-03-10 9 -
鄒潤安論薯蕷丸
薯蕷丸是《金匱要略》治療虛勞症的一個著名方劑。然而仲景為何以薯蕷名方,其立方本意是什麼?《方劑學》《醫方集解》(汪昂著)和《中醫治法與方劑》(陳潮祖著)等書都沒有對此方作一講解,而清代醫學家鄒潤安先生在《本經疏證》一書中對此作了精闢的闡
2017-03-10 23 -
高膽紅素血症的中醫治療
膽紅素是血液中紅細胞的血紅素代謝後的廢棄物。主要由血紅蛋白轉化而來,一克血紅蛋白能生成34mg膽紅素。當紅細胞衰老(紅細胞生命週期120天)時,會經過脾臟加以破壞處理而產生膽紅素,膽紅素會經過肝臟作用並由膽管被排至十二指腸中,最後大部分
2017-03-10 16 -
張錫純平肝降壓方
處方:生龜板15克,生鱉甲15克,生龍骨15克,生牡蠣15克,生白芍15克,代赭石15克,懷牛膝60克,生地12克,山藥10克,黃連6克,黃芩10克,黃柏10克,山梔子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紅花6克,降香10克,丹參20克,漢
2017-03-10 9 -
“方證對應”體現辨證施治實質
既然經方辨證體系引入“方證對應”來闡述經方的辨證施治實質,那麼我們首先必須厘清“證”與“方”在《傷寒論》中的定義及其內涵和外延,及其相互之間的對應關係,才能明瞭什麼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方證對應”。 “證”的概念 中醫學中的“證”實際上概括
2017-03-10 9 -
看牙齒辨健康
中醫認為,腎主骨,生髓,齒乃骨之餘。齒與齦和腎﹑胃及大腸都密切相關,因此觀察齒和齦可以初步測知腎和腸胃的病變。 牙齒稀疏或齒根外露,可能腎氣虧。牙齒與腎的關係最為密切,因此,如果一個人牙齒發育不好,通常腎也不好。如成人牙齒稀疏、齒根外露
2017-03-10 7 -
手足癬的中西醫治療
手、足癬是致病性皮膚絲狀真菌侵犯指(趾)間、手、足掌皮膚所引起的皮膚病。臨床上急性損害以丘疹、水皰,慢性損害以鱗屑角化為特點。 手癬中醫稱之為“鵝掌風”。如《醫宗金鑒·外科心法》鵝掌風記載:“此證初起紫白斑點,疊起白皮,堅硬且厚,幹枯燥
2017-03-10 6 -
養血散鬱用當歸
當歸“主咳逆上氣,溫瘧寒熱,癬在皮膚中。婦人漏下絕子,諸惡瘡瘍,金瘡。”(《本經》) 慢性氣管炎、慢性支氣管哮喘,病理多為肺腎陰虛,脾虛生痰濕,其證咳嗽喘逆痰多,咽幹口燥,痰或有鹹味。筆者常用《景岳全書》金水六君煎。此方若去當歸,療效則
2017-03-10 5 -
日晡雙頰紅熱案析
患者張某,女,56歲。於2014年7月13日初診。 主訴:雙頰發紅發熱2月餘。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每日下午3點至5點自覺雙面頰發熱發紅,形體困頓,精神不佳,乏力懶動,納呆食減,伴大便微溏,小便正常,睡眠正常。患者絕經3年余,曾於2年前出
2017-03-10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