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藥治療燒燙傷
燒燙傷是因熱力(火焰、灼熱的氣體、液體或固體)、電能、化學物質、放射線等作用人體而引起的一種局部或全身急性損傷性疾病。在古代,一般以火燒和湯燙者居多,故又稱為水火燙傷、湯潑火傷、火燒瘡、湯火瘡、火瘡等。由於現代科技的發展,出現了化學燒傷
2017-03-10 45 -
大柴胡湯合桃核承氣湯治咳喘
慢性咳喘是呼吸系統的常見症狀,也是多種肺病疾患的外在症狀表現。此類患者多病程較長,從六經角度辨析,多為半表半裡證。若寒熱虛實錯雜者,多為柴胡桂枝乾薑湯證;若合併陽明裡實大便不通者,多為大柴胡湯證;若兼有痰飲、瘀血等夙根者,則多有合用桃核
2017-03-10 17 -
益經湯治年未老而經先斷
臨證所見,未到絕經期的中年婦女閉經者頗多,現代醫學認為大多因卵巢萎縮早衰所致,治療頗為棘手。近年來,筆者運用《傅青主女科》益經湯治療此證,療效較佳。茲舉一例與同道分享。 魏某某,女,46歲,2014年6月3日初診。自述月經既往一向正常,
2017-03-10 36 -
滋陰清火化痰治遺精
丁某,男,20歲,2011年5月5日初診。遺精,多夢,病已半年,兼疲乏,胸悶,胸痛,多痰,苔薄黃,脈細數。 辨證:陰虛火旺,痰熱擾胸。 治法:滋陰清火,化痰寬胸。 主方:秘精湯合封髓丹、小陷胸湯。芡實15克,白蓮10克,黃柏10克,砂仁
2017-03-10 25 -
“方機對應”用經方
“方證對應”是胡希恕先生傷寒學術之要點,被其譽為“辨證的尖端”。此辨證者,先辨六經,再辨方證,要求對應點較多。 為探究經方功效的多維性和對應證機的多向性,拓展經方適應範圍,靈活機動運用經方,發揮經方最大效果,筆者提出“方機對應”觀點,與
2017-03-10 13 -
知柏地黃湯治皸裂性濕疹
案例:孔某,女,62歲,2014年9月12日初診。手足皸裂性濕疹史,雙手皮膚增厚,乾燥皸裂,伴鱗屑,表面粗糙,膚色發紅,邊緣不清,略有癢感年余,曾用哈西奈德乳膏、派瑞松、愈裂霜、去炎松尿素軟膏、維A酸乳膏等效果不顯。刻診:患處觸之有明顯
2017-03-10 444 -
牽正散加味療面癱
劉某,男,62歲,2014年4月6日初診。無明顯誘因出現左面部麻木發緊感,口角向右歪斜6天,某院診為顏面神經麻痹,服維生素B1、甲鈷胺膠囊及行針灸、理療等效不顯著。刻診:前額皺紋消失,左側面部不能皺額閉目,觸之有涼感,鼻唇溝平坦,口角歪
2017-03-10 23 -
顏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瘡的治療
顏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瘡又稱顏面播散型粟粒性結核。目前認為本病並非皮膚結核,是與玫瑰痤瘡相似的一種特殊的皮膚肉芽腫樣反應,而不是真正的結核。典型皮疹為暗紅色小結節,高出皮面,常對稱分佈,吸收後遺留小陷凹狀萎縮瘢痕。在中醫學文獻中尚未查到類似
2017-03-10 29 -
《傷寒論》中談桂枝湯藥量比例變化
《傷寒論》在強調藥物配伍同時,對藥物用量亦有頗多斟酌,在相同的藥物組成中,用量不同,產生的效應有別,治療的病種亦各不相同;反之,不同病證用藥量或藥物間的比例不同,即使同一病證,因證情輕重不同,其藥量或藥物配伍比例亦不相同,這一規律在《傷
2017-03-10 14 -
甘草乾薑湯治頑固性尿頻
王某,男,39歲。患小便頻數2年餘。尿頻不分四季,不分晝夜,平均每天達15~20次,頗為痛苦,四處求醫,曾在二甲、三甲醫院就診,每次查尿常規均為陰性,膀胱鏡、B超等亦未見異常,曾服金匱腎氣丸、縮泉丸、滋腎通關丸、八正散,五苓散等中藥及偏
2017-03-10 9 -
理氣解鬱通絡治甲亢性突眼
甲亢性突眼是甲亢常見而難治的併發症之一,中醫學稱甲亢性突眼為“鶻眼凝睛”。甲亢病易致機體氣血津液代謝失常,病久痰瘀內生,互結阻於目竅而發為甲亢性突眼,故其總辨證為氣滯血瘀,痰濕內停,而以疏肝解鬱、活血化瘀、化痰散結為主要治則。 病案舉例
2017-03-10 21 -
小青龍加石膏湯方證
病案舉例 某男,55歲,2014年12月20日初診。外感鼻塞咳嗽,經西醫治療後鼻塞已,但仍咳嗽不止。刻診:咳嗽,痰少色白,口略幹,餘無異常,平素咽部不適,食生冷硬食則胃脘不適,上腹部按之略不適,舌淡,苔白微膩,脈滑。 六經辨證:外邪裡飲
2017-03-10 12 -
耳尖放血治病多
耳尖穴又名耳湧,位於耳廓向前對折的上部尖端處,即耳輪6、7區交界處,其下分佈有耳顳神經及耳後動脈,是針灸臨床常用的經外奇穴之一。 耳尖穴是經外奇穴,位於耳廓的最高點,獨居陽位,外來之邪,多犯陽經陽位。故在耳尖穴刺血可促進血液迴圈,改善組
2017-03-10 54 -
人參補虛安神 除邪益智
人參“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本經》)人參大補元氣,用於氣虛欲脫,短氣神疲,脈微欲絕之危重症候,可挽救虛脫;肺虛喘乏,脾虛食少,便溏等症,也為常用之藥;熱病津傷及消渴證,均有生津作用。然人參之用,
2017-03-10 12 -
理沖湯止崩漏
理沖湯方出《醫學衷中參西錄》,由黨參、白術、黃芪、三棱、莪術、知母、雞內金、天花粉、生山藥、陳醋等組成,具有益氣行血、調經祛瘀之功,主治婦女產後血瘀所致惡露不盡,癥瘕積聚,經來量多,淋漓不斷,口幹煩熱,胸悶痞脹,不思飲食。舌質暗紅,苔薄
2017-03-10 16 -
黃疸消退後調治經驗
黃疸一病,首見於《素問·平人氣象論》:“溺黃赤,安臥者,黃疸”。本病與現代醫學的“黃疸”含義相同,在內科臨床上比較常見於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膽囊炎、膽石症以及消化系統腫瘤等多種疾病。世醫皆知,陽黃多濕熱,病程較短,黃色鮮明如橘色,治以清
2017-03-10 4 -
國醫大師李士懋從痰瘀論治現代疑難雜病
近年來,因自然環境的污染、飲食結構的改變、生活節奏的加快、精神情志的變化、現代製冷設備的廣泛使用、現代醫學的不當治療以及誤用、過用保健食品等因素的影響,高血壓、糖尿病、中風、冠心病、腫瘤等已成為當今社會的常見病,其病因越來越複雜、種類越
2017-03-10 17 -
單味金銀花治癰癤
案例:楊女,50歲,2008年10月7日就診。患者主訴口周、鼻部以及胸部好發癰癤,色紅,疼痛,壓之亦痛,時有化膿,此起彼伏,經常發作不斷,舌偏紅,苔薄,脈細弦。處方:金銀花60克,7劑。水煎服。服藥後患者訴面部及胸部癰癤盡消退。 按:金
2017-03-10 36 -
辛智科治脾胃病
對脾胃病發病機理的認識 中醫認為,食物入胃,胃主受納腐化,脾主吸收輸布,脾胃是人體運化、吸收營養的重要器官。脾氣主升,主運化,胃主受納水穀、腐熟消化,主降濁。辛智科教授認為脾胃並居人體之中央,為臟腑氣機升降出入的樞紐,升降出入的運行狀態
2017-03-10 13 -
妊娠發熱治驗
範某,女,24歲,2014年9月4日初診,訴妊娠8月餘,發熱5天,午後3時許熱勢起,可達38.5℃,伴左側脅肋部疼痛,咽部不利,輕微咳嗽,納差,噁心,大便不暢,小便通暢,經輸注頭孢類抗生素2天,熱勢仍未減,遂來院就診,經查血象正常,尿常
2017-03-10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