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情志養生與脾胃關係

情志養生脾胃主要有三大關係:生理關係、病理關係、治療關係, 情志變化可致脾胃病, 人的生命活動與臟腑氣血、精神情志密切相關。 下面, 就和小編一起來瞭解這三種關係吧。

一、生理關係

1、脾藏意意是意識、回憶或未成定見的思維, 意是五神之一。 其與神、魂、魄不同, 它雖根於先天, 但主要產生於後天。 《素問·宣明五氣》雲:“……脾藏營, 營舍意;……” 脾藏意體現了脾主運化水谷, 化生營氣, 以營養“意”的生理, 即“脾藏營, 營舍意”。 《靈樞·本神》曰:“……心有所憶謂之意, 意之所存謂之志, ……”意產生於後天, 能否產生意還取決於由心神支配下思維活動的內部因素,

其內因雖與先天稟賦有關, 但後天脾胃化生氣血的充養更為重要。 故《素問·八正神明論》雲:“血氣者, 人之神。 ”而氣血的充足及運行正常與否, 與脾胃的功能是休戚相關的, 脾胃健運, 則氣血充盛, 脾藏意的功能活動也就正常。

2、脾主思思是思考、思慮之義, 思之志為脾氣所生, 是脾的生理功能活動。 思有兩個範疇, 一是認知範疇:《靈樞·本神》曰:“因志而存變謂之思”, 屬思維意識活動, 是為實現某種意願而反復研究、思考, 屬於心主導下的精神活動的一部分;二是情感範疇:即情感之思, 與喜、怒、憂、恐並舉。 從情志與內臟的關係而言, 思應與五臟都相關, 但與脾臟關係更為密切。 因為脾為土髒, 居中央, 灌四旁, 為五臟之本,

五臟中皆有脾氣。 思的情感變化只有以脾來解釋, 才比較符合情志與五臟對應的發生學規律。 脾主情感之思, 其變化可以表現多方面、多層次的特徵。 脾主氣機之樞, 其主情感之思, 就是主對情感的思考、思慮活動的內在轉變。 脾主情感的內在轉變, 具有調節與穩定其它情志的作用, 以保證正常的情志活動勿太過或不及, 這也體現了脾胃為樞, 中土之脾在情志活動中起著調衡作用。

二、病理關係

1、情志變化可致脾胃病祖國醫學認為人的生命活動與臟腑氣血、精神情志密切相關, 強調“形神合一”, 突出精神活動是人類正常的生理現象。 《脾胃虛實傳變論》中指出:“飲食失節, 寒溫不適, 脾胃乃傷, 此因喜怒、憂恐, 損耗元氣,

資助心火, 火與元氣不兩立, 火勝則乘其土位, 此所以病也。 ”說明情志因素在脾胃發病中起重要作用。 張介賓曰:“人身氣血為本, 精神為用, 全是四者的奉生, 而性命周全矣。 ”情志調暢則陰陽平衡, 氣血調和, 反之變生諸疾。 七情內傷, 直接影響相應的臟腑, 使臟腑的氣機逆亂, 氣血失調, 導致種種疾病發生。 恰如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雲:“肝為起病之源, 胃為傳病之所”, 脾是受情志因素影響最大的臟器之一, 思則氣結最易傷脾, 怒則氣上傷肝, 而肝病最先傳脾土。 如思傷脾, 思慮勞神過度, 常損傷心脾, 導致心脾氣血兩虛, 出現情志異常和脾失健運等症;思慮過度, 思則氣結, 傷神損脾導致氣機鬱結阻滯, 則脾的運化無力, 胃的受納腐熟失職,
便會出現納呆、腹脹等症, 進而聚濕生痰而變生它病。

2、脾胃病屢現情志異常脾為氣血生化之源, 神賴氣血的奉養而精明, 氣血虧乏則不能滋養神明。 脾虛則藏意主思的功能不能正常發揮, 則不能主持情感的內在樞轉。 臨證上脾虛易引起健忘, 注意力不集中, 思維不敏捷及智力下降。 若素多痰濕, 或飲食不節, 恣食肥甘厚味, 則中焦失於斡旋, 脾胃失於健運, 痰濁停滯中焦, 脾不能升清降濁, 痰濁蒙閉清陽, 神失清靈, 則可出現記憶減退, 頭昏神蒙, 不寐心煩, 癲、癇、癡呆等病證。 痰在情志致病中有著極其突出的病理作用, 如痰蒙心竅、風痰閉阻、痰火內盛、上擾神明等, 可產生許多情志異常病證,如癲、癇、狂、神昏、癡呆、驚恐、健忘、嗜睡或不寐等,

這些皆與痰邪為病、神志不清有關。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