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的國慶長假想要好好給自己煲一碗湯?其實秋天喝湯對身體很有好處, 滋潤的湯水能夠緩解秋燥, 對於女性養生也頗有好處。 但是很多流傳下來的喝湯習俗, 如老火湯更補身子、喝湯就要趁熱喝等說法是否真的有利於身體健康呢?39飲食帶你一探究竟, 湯要怎麼喝要養生?
湯煲得越久越好?
很多人覺得湯煲久了之後就能夠把湯料的營養熬出來, 所以“老火湯”在坊間一直都被認為是補身子的好食物。 但是在高溫下長時間的煲煮, 食材當中許多營養素遭到破壞, 煲的時間越長, 蛋白質變性越厲害,
如果要煲魚湯的話, 時間則要再縮短一些。 魚肉比較細嫩, 煲湯時間不宜過長, 所以只要湯燒到發白就可以了, 再繼續燉不但營養會被破壞, 魚肉也會變老、變粗, 口味不佳。
如果在湯裡放人參等滋補藥材, 煮的過久藥材中的有益成分就會分解, 失去補益價值, 所以這種情況下, 煲湯的最佳時間是40分鐘。 最後, 如果湯裡要放蔬菜, 必須等湯煲好以後隨放隨吃, 以減少維生素損失。
湯越濃越好?
豬骨、雞肉、鴨肉等肉類食品經水煮後, 能釋放出肌肽、嘌呤堿和氨基酸等物質,
所以儘管濃郁的湯看上去要更有營養更美味, 但是為了身體著想還是要儘量少喝, 特別是痛風或者糖尿病的患者來說。
湯越燙越好?
家裡熬了湯, 媽媽一般會叮囑說要趁熱喝。 湯真的要趁熱喝嗎?其實人體的口腔、食道、胃黏膜最高能忍受的溫度, 在攝氏60度左右, 超過此溫度容易造成黏膜損傷。
如果經常喝滾燙的熱燙, 很容易損傷食道, 也會增加罹患食道癌風險。 所以建議等湯稍涼再喝湯, 較健康。 此外, 除了滾燙的熱燙, 其他的熱食也儘量要少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