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人群養生>兒童>正文

培養孩子積極健康的心態

養生之道網導讀:

培養孩子積極健康的心態對孩子的一生很重要, 很多家長為此而煩惱。 那麼究竟該如何培養孩子積極健康的心態呢?下面小編就來教大家一些經驗, 請家長們進來看一下, 也許對你們有幫助。

一、培養孩子健康的心態

心理專家認為, 如果是長期消極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會使情緒受到波動, 必然影響到個體的認知思維過程, 使人形成不良的心理反應和行為模式, 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到健康。 而對於缺乏辨別能力的兒童來講, 不良的心理反應更易於形成和固定下來, 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到其一生的發展。

心理研究表明, 每個人在生活中總會接受這樣或那樣的心理暗示, 這些暗示有的是積極的, 有的則是消極的。 而一些比較敏感、脆弱, 獨立性不強的人, 譬如婦女和兒童就比較容易接受暗示。

因此, 作為父母和老師, 對於兒童的正常發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兒童的思維能力和心理的健康發展起到促進或限制作用。 無論在什麼樣的情況下, 都要儘量多給兒童積極健康的心理影響以及實際的幫助和引導。 此外, 讓孩子形成正確的自我觀念、恰當的自我認知, 更利於他們成年後在社會上找到正確的位置。

二、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家長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要從二個方面進行:

1、家長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要學會看穿孩子的心事, 出現心理問題的孩子一般會有以下的一些表現:

1-1、易緊張、煩惱、焦慮, 不敢與人交往, 膽小害怕、怯懦, 內心總有不安全感。

1-2、敏感多疑、過分克制、思慮過多、優柔寡斷、注重細節、做事要求十全十美, 具有強迫症傾向。

1-3、有的孩子有緊張、焦慮等情緒, 告訴家長或醫生的卻是頭疼、失眠、胃不舒服、沒勁兒等軀體化症狀。

1-4、還有的孩子心理問題比較隱性, 不易發現, 具體表現為:該做的事拖著不做, 遇到問題總是拖延, 有的甚至去喝酒, 把問題拋到意識之外不去解決。

1-5、一遇到解決不了的挫折和問題就發洩, 用砸東西等行為發洩。

1-6、逃避現實的正常生活。 比如, 白天睡覺, 晚上通宵上網;厭學,

整天在大街上溜達或離家出走等;內向不說話, 悲觀的想法和行為。

2、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首先就必須懂孩子, 就必須理解孩子, 就必須知道孩子的心理需求, 就必須知道孩子的感受。 需要家長在平時教育孩子時, 做到下面幾個方面:

2-1、不要太親近孩子, 應該鼓勵孩子與同年齡人一起生活、學習、玩耍, 這樣才能學會與人相處的方法, 掌握人際交流的技能。

2-2、不過分關心孩子, 這樣做容易使孩子過度地以自我為中心, 認為人人都應該尊重他, 結果成為自高自大的人。

2-3、不過分誇獎孩子, 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績, 過分誇獎會使孩子沾染沽名釣譽的不良心理。

2-4、不對孩子喜怒無常, 家長與孩子相處時, 要保持情緒上的克制。

不能太情緒化, 這樣會使孩子敏感多疑, 情緒不穩, 膽小畏縮。

2-5、不要欺騙和嚇孩子, 這樣會喪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性, 以後的一切告誡, 孩子就不會服從了。

2-6、尊重孩子, 不當眾揭孩子的短, 不要在孩子的同齡人面前當眾批評或嘲笑孩子, 這會損害孩子的自尊心, 從而導致孩子養成自卑、膽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 無形中的不良刺激可強化孩子的弱點。

2-7、培養孩子自我價值, 利於培養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利用各種機會幫助孩子獲得他們可能掌握的能力。 這就要求家長對孩子要有一個恰當的期望值。 這個要求必須是孩子經過努力便能達到的。 另外, 應儘量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設計一些能促使孩子成功的情境, 成人一定要耐心地讓孩子完成其力所能及的活動,

切不可加以干涉或包辦代替, 那會讓孩子永遠感受不到成功的體驗。

2-8、積極情緒的培養, 父母在對孩子教育的時候, 要用積極樂觀的情緒去培養孩子, 因為這種情緒是讓孩子心理正常發育和身體健康發育的重要條件, 家長以身作則的教育孩子, 時刻保持這種情緒, 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愉快的積極的情緒狀態。

三、讓孩子保持心理健康

1、情感投資——讓孩子天天快樂

輕鬆愉快的情緒能使孩子順利地進行各種活動, 父母應使孩子經常處於一種興高采烈的狀態。 幼兒情緒的發展具有易受感染性的特點, 為使孩子擁有良好的情緒體驗, 父母要做到:

1-1、為孩子樹立模仿的榜樣, 時時處處以自己樂觀向上的情緒去感染孩子。

1-2、父母之間要建立和諧、默契的關係,以便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的臉是父母之間關係的晴雨錶,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1-3、要對孩子進行情感投資。美國精神病專家坎貝爾提出,要使孩子心理健康,父母要作相應的精神投資。深情地注視孩子,和孩子進行溫馨的身體接觸,一心一意地關心孩子。

2、尊重孩子--讓孩子感到父母可親可敬

2-1、尊重孩子,儘管他們年齡小,也要把他們看成家庭中具有一定獨立自主性的成員,有自己的情感和需要。放下做家長的架子,蹲下身來與孩子講話,以減少威嚴感,使孩子覺得父母和自己是平等的,使其保持愉快的心情以及與家人融洽的關係。

2-2、父母要禮待孩子,對孩子講文明禮貌,不要打罵孩子。無論孩子做了什麼好事或有什麼成績,父母都要表示祝賀,絕不吝嗇讚賞。父母對孩子的正確態度應是愛而不嬌,既嚴格要求又和藹可親,在這樣民主自由、寬嚴適度氣氛下成長的孩子,必然表現出熱情、直率、活潑、開朗、自信、活動能力強、善與人共事、社會適應力等良好等優良品質。

3、循循善誘--讓孩子認識自我

3-1、孩子是否能正確地認識自己、估價自己的能力,是其心理健康的一項重要指標。為了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象,發展孩子的自尊心,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識水準,父母應使孩子認識到世界上只有一個我。我是獨特的,有動聽的名字、短短的黑髮、小小的嘴巴、大大的眼睛;我很能幹,能用自己的雙手吃飯、穿衣、剪紙、繪畫、彈琴,能用自己的雙腳行、奔跑、跳躍、攀登,能用自己的鼻子聞出多種不同的味道,能用自己的耳朵聽出各種奇妙的聲音。我有許多優點,當然也有一些缺點,不過,經過努力,我能改正自己的缺點,做個好孩子。

3-2、塑造孩子良好的個性品質也十分重要。在培養孩子獨立性的時候,父母要寓教於日常生活之中,使孩子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培養孩子自控力的時候,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制訂規章制度,鼓勵孩子做家庭的稽查隊長,帶頭遵守家規家法。

3-3、為使孩子能適應集體生活,從而得到較好的生存和發展,父母還必須培養孩子與人合作的意識,訓練孩子的合作行為,增加孩子的合作能力。要使孩子意識到與人合作的價值,可通過遊戲來進行。例如,父母和孩子玩扶盲人過馬路的遊戲,先讓孩子扮成盲人,由父母扶其過馬路;再由父母扮作盲人,讓孩子扶著過馬路。孩子成長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父母應注意培養孩子戰勝失敗、消除恐懼的技能,磨練孩子的意志,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

4、撫養方式要正確——盡可能親自撫養和教育孩子一方面,孩子有與父母在一起的強烈的心理需要,這一需要得不到滿足就容易產生感情饑餓和被遺棄感等不健康的心理。另一方面,若把孩子交給祖輩撫養,孩子打容易受到溺愛,加之他們的文化水準和觀念的差距,往往施以不正確的教育。若把孩子交給其他親戚撫養,由於生怕教育不好孩子不好交待,這種強烈的責任意識和巨大的壓力感往往使他們產生緊張和焦慮,因而對孩子的言行過分敏感,這些都是不利因素。

5、環境的影響——創設良好的情感環境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觸的環境,父母對待孩子的正確態度、和諧的家庭氣氛、嚴而適當的教育方式及父母的榜樣示範作用是孩子形成健康個性和行為的必要條件。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應當是和睦的、平等的、互相關心和互相愛護。孩子在良好的情感環境中生活、成長,他們會感到自由、舒暢、溫暖、幸福,從而形成健康的人格。家長還應做個有心人,多注意觀察孩子的日常行為,注意他們的心理變化,特別是在環境發生變化時,如轉學、家庭搬遷等,以便使一些不良情緒在開始產生中時就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總之,維護和增進幼兒的心理健康水準,提高幼兒的整體心理素質,既要注重物質環境的創設,又要關注人文環境的建設;即要注重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又要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即要面向全體,又要關注少數幼兒;即要幼稚園高度重視,又要家庭社會的關注、參與。只有經過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希望小編能幫助到您。

1-2、父母之間要建立和諧、默契的關係,以便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的臉是父母之間關係的晴雨錶,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1-3、要對孩子進行情感投資。美國精神病專家坎貝爾提出,要使孩子心理健康,父母要作相應的精神投資。深情地注視孩子,和孩子進行溫馨的身體接觸,一心一意地關心孩子。

2、尊重孩子--讓孩子感到父母可親可敬

2-1、尊重孩子,儘管他們年齡小,也要把他們看成家庭中具有一定獨立自主性的成員,有自己的情感和需要。放下做家長的架子,蹲下身來與孩子講話,以減少威嚴感,使孩子覺得父母和自己是平等的,使其保持愉快的心情以及與家人融洽的關係。

2-2、父母要禮待孩子,對孩子講文明禮貌,不要打罵孩子。無論孩子做了什麼好事或有什麼成績,父母都要表示祝賀,絕不吝嗇讚賞。父母對孩子的正確態度應是愛而不嬌,既嚴格要求又和藹可親,在這樣民主自由、寬嚴適度氣氛下成長的孩子,必然表現出熱情、直率、活潑、開朗、自信、活動能力強、善與人共事、社會適應力等良好等優良品質。

3、循循善誘--讓孩子認識自我

3-1、孩子是否能正確地認識自己、估價自己的能力,是其心理健康的一項重要指標。為了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象,發展孩子的自尊心,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識水準,父母應使孩子認識到世界上只有一個我。我是獨特的,有動聽的名字、短短的黑髮、小小的嘴巴、大大的眼睛;我很能幹,能用自己的雙手吃飯、穿衣、剪紙、繪畫、彈琴,能用自己的雙腳行、奔跑、跳躍、攀登,能用自己的鼻子聞出多種不同的味道,能用自己的耳朵聽出各種奇妙的聲音。我有許多優點,當然也有一些缺點,不過,經過努力,我能改正自己的缺點,做個好孩子。

3-2、塑造孩子良好的個性品質也十分重要。在培養孩子獨立性的時候,父母要寓教於日常生活之中,使孩子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培養孩子自控力的時候,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制訂規章制度,鼓勵孩子做家庭的稽查隊長,帶頭遵守家規家法。

3-3、為使孩子能適應集體生活,從而得到較好的生存和發展,父母還必須培養孩子與人合作的意識,訓練孩子的合作行為,增加孩子的合作能力。要使孩子意識到與人合作的價值,可通過遊戲來進行。例如,父母和孩子玩扶盲人過馬路的遊戲,先讓孩子扮成盲人,由父母扶其過馬路;再由父母扮作盲人,讓孩子扶著過馬路。孩子成長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父母應注意培養孩子戰勝失敗、消除恐懼的技能,磨練孩子的意志,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

4、撫養方式要正確——盡可能親自撫養和教育孩子一方面,孩子有與父母在一起的強烈的心理需要,這一需要得不到滿足就容易產生感情饑餓和被遺棄感等不健康的心理。另一方面,若把孩子交給祖輩撫養,孩子打容易受到溺愛,加之他們的文化水準和觀念的差距,往往施以不正確的教育。若把孩子交給其他親戚撫養,由於生怕教育不好孩子不好交待,這種強烈的責任意識和巨大的壓力感往往使他們產生緊張和焦慮,因而對孩子的言行過分敏感,這些都是不利因素。

5、環境的影響——創設良好的情感環境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觸的環境,父母對待孩子的正確態度、和諧的家庭氣氛、嚴而適當的教育方式及父母的榜樣示範作用是孩子形成健康個性和行為的必要條件。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應當是和睦的、平等的、互相關心和互相愛護。孩子在良好的情感環境中生活、成長,他們會感到自由、舒暢、溫暖、幸福,從而形成健康的人格。家長還應做個有心人,多注意觀察孩子的日常行為,注意他們的心理變化,特別是在環境發生變化時,如轉學、家庭搬遷等,以便使一些不良情緒在開始產生中時就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總之,維護和增進幼兒的心理健康水準,提高幼兒的整體心理素質,既要注重物質環境的創設,又要關注人文環境的建設;即要注重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又要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即要面向全體,又要關注少數幼兒;即要幼稚園高度重視,又要家庭社會的關注、參與。只有經過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希望小編能幫助到您。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