鮰魚又名長吻鮠, 體長, 吻錐形, 向前顯著地突出。 口下位, 呈新月形, 唇肥厚, 眼小。 須4對, 細小。 無鱗, 背鰭及胸鰭的硬刺後緣有鋸齒, 脂鰭肥厚, 尾鰭深分叉。 體色粉紅, 背部稍帶灰色, 腹部白色, 鰭為灰黑色。
鮰魚為大型的經濟魚類, 其肉嫩味鮮美, 富含脂肪, 又無細刺, 蛋白質含量為13.7%, 脂肪為4.7%, 被譽為淡水食用魚中的上品。 此魚最美之處在帶軟邊的腹部。 而且其鰾特別肥厚, 幹制後為名貴的魚肚。
鮰魚高蛋白, 低脂肪, 富含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 是滋補營養佳品。 富含生物小分子膠原蛋白質, 是人體補充合成蛋白質的原料,
別名回魚、鮠魚、肥淪、江團、白吉、肥頭魚。
鮰魚下身略帶粉紅, 無鱗, 粗長, 腹部膨隆, 尾呈側扁。 鮰魚是長江水產的三大珍品之一, 大名“長吻鮰(鮠)”, 因與“回”同音, 民間通稱“回魚”。 這類魚只見于大江大河的急流亂石當中, 湖泊中極難見, 溪或堰塘中不會有, 生計水域通常都最少在10米以上深度。
鮰魚通常是1500-2500克, 多數個體可達10千克,有機蔬菜。 春冬兩季, 長江江口鮰魚體狀膘肥、肉質新鮮, 恰是品嘗的最佳氣節。
營養價值
肉質鮮美, 色香味具全, 有很高的營養價值, 為配席之佳選。
貼士
蘇東坡曾寫詩贊它曰:“粉紅石首仍無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