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個廣場舞就能跳出個重度膝骨性關節炎?很多人都疑惑不解甚至覺得危言聳聽。 廣場舞的高頻率動作多為屈伸、彈動、跳躍、拉伸, 對膝關節的控制力和柔韌性有一定專業的要求, 但太多參與者是沒有舞蹈基礎的, 而且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 骨骼及肌肉功能在明顯退化, 因此, 不當的運動和過強的壓力都是膝關節所不能承受的。 另外, 廣場舞一般在水泥地或瓷磚地面進行, 堅硬的地面對關節起不到緩衝作用, 更容易損傷關節。 如果鍛煉方法不當, 日積月累必然會引發關節損傷, 不及時治療的話就可能發展成為重度膝骨性關節炎。
中醫稱膝骨性關節炎為骨痹。 《黃帝內經》載:“肝主筋, 腎主骨, 膝為筋之府。 ”所以當肝腎虧虛, 膝部筋骨失養而不堅, 局部免疫力下降, 風寒邪氣乘虛而侵, 則會加重膝部筋骨損傷。 輕度的膝骨性關節炎患者可內服滋補肝腎、祛風散寒、除濕通絡、行氣活血的中藥, 如獨活寄生湯。 另外中藥塌漬、外貼藥膏以及推拿、針灸、拔罐、艾灸等方法對治療輕度膝骨性關節炎效果也非常明顯。 患者日常也可以針對膝部的膝眼、血海、委中、梁丘等穴位拔罐、艾灸, 以起到保健緩解的作用。 但當關節腔出現積液時, 膝部表皮溫度較高, 不建議直接使用中藥熱敷、艾灸、拔罐等療法, 中醫講求“急則治其標, 緩則治其本”的原則,
然而很多膝關節炎患者認為要堅持運動, 有些認為需要靜養, 還有很多患者久治不愈後失去希望, 疾病因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而病情加重。 歸根結底在於, 人們對膝關節炎認識和治療上存在太多誤區,
誤區一:年輕人不會得膝骨關節炎
關節每天都在活動並不斷產生摩擦, 只要有摩擦就有磨損。 關節老化的原因就是關節軟骨逐漸磨損和丟失, 從正常生理角度來看關節的老化從三十多歲就已經開始了。 現代人追求完美的體型, 所以很多年輕人都有鍛煉的習慣, 甚至在朋友圈裡相互攀比運動量,
誤區二:運動會加速關節老化, 所以不運動
合理運動有利於關節軟骨獲得營養, 可以增加腿部肌肉的力量和韌帶的彈性, 能有效地降低患膝骨性關節炎的發病幾率。 但要避免劇烈運動, 可以選擇對膝關節損傷較小的運動, 比如游泳、騎車等。 但不論什麼運動, 都要適可而止, 膝部感覺到不適或疼痛, 其實就是身體發出的預警,
誤區三:堅持做不適合自己的運動
隨著人們年齡的增長下肢肌肉逐漸萎縮導致關節更易受到損害,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老腿先老”。 所以老年人的運動要適當地區別于年輕人, 哪怕是堅持了幾十年熱愛了一輩子的運動, 凡是不太適合老年人的、劇烈的以及所有的負重運動都建議放下或量力而為。 除了廣場舞, 太極拳也是被很多人誤解的運動, 太極拳看似輕柔, 但在練習過程中人始終處於半蹲位, 身體重心的下壓, 膝關節的負重增大數倍, 嚴重增加了關節的摩擦。
誤區四:忽視肥胖對膝骨性關節炎的影響
肥胖是膝骨性關節炎的誘發因素之一, 特別是中老年人中的肥胖群體, 更值得引起重視。 較大的體重會明顯增加膝關節的負荷, 加速對關節軟骨的破壞。 所以, 減輕體重, 就是減輕對膝骨性關節的磨損。
誤區五:不注重日常保護
由於膝骨性關節炎在中老年群體的高發性, 提醒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膝骨性關節的日常保護。 習慣使用手杖是可以很有效地保護膝骨性關節的。 有研究發現, 使用手杖會使膝部最大的內收力矩值降低10%~20%以上。 同時使用手杖時, 人們往往走得更慢, 步幅變大, 改善了骨盆控制, 從而減少小腿部受重, 能有效緩解膝骨性關節炎。 另外, 還要注意膝部保暖, 天冷時儘量使用護膝。 選擇舒適的、鞋底稍厚、足部較寬的鞋。 經常坐矮凳子、下蹲、跪趴擦地等都會增加膝骨性關節的磨損。
誤區六:不疼就不再治療
門診上經常會遇到很多並不太嚴重只需要保守治療的膝骨性關節炎患者,在接受一段時間的治療後,感覺不到疼痛後就自行決定不再按療程治療了,間隔幾個月後又疼得受不了就再來就診的情況。事實上是只要關節軟骨沒有恢復正常,疼痛感就可能反復發作,不疼就不治療其實是在延誤治療的最佳時機。
誤區七:依賴藥物
目前臨床上針對膝骨性關節炎的用藥主要都是緩解症狀,並不能改變膝骨性關節炎的病理,所以,膝骨性關節炎這類慢性病只依賴長期吃藥並非好的治療方法。
誤區八:盲目補鈣
膝骨性關節炎主要是由膝關節退行性病變、外傷、過度勞累等因素引起,而骨質疏鬆是骨組織量減少的代謝性骨病變,常見於因缺鈣或缺乏維生素D引起。所以,補充鈣質或維生素等微量元素對於骨質疏鬆有一定的幫助,但是對於膝骨性關節炎並沒有直接有效的作用。
誤區九:害怕人工關節置換
俗話說“金骨,銀骨,不如自己的爛骨”,所以導致了很多人抵觸人工關節。其實當膝骨性關節炎發展到重度的時候,人工關節置換是最佳的治療手段,對於醫生來說手術難度適中,對於患者來說術後1個月左右就可以正常行走,手術不僅可以消除了膝關節的疼痛,還可以恢復膝關節的穩定和運動能力。
經常坐矮凳子、下蹲、跪趴擦地等都會增加膝骨性關節的磨損。誤區六:不疼就不再治療
門診上經常會遇到很多並不太嚴重只需要保守治療的膝骨性關節炎患者,在接受一段時間的治療後,感覺不到疼痛後就自行決定不再按療程治療了,間隔幾個月後又疼得受不了就再來就診的情況。事實上是只要關節軟骨沒有恢復正常,疼痛感就可能反復發作,不疼就不治療其實是在延誤治療的最佳時機。
誤區七:依賴藥物
目前臨床上針對膝骨性關節炎的用藥主要都是緩解症狀,並不能改變膝骨性關節炎的病理,所以,膝骨性關節炎這類慢性病只依賴長期吃藥並非好的治療方法。
誤區八:盲目補鈣
膝骨性關節炎主要是由膝關節退行性病變、外傷、過度勞累等因素引起,而骨質疏鬆是骨組織量減少的代謝性骨病變,常見於因缺鈣或缺乏維生素D引起。所以,補充鈣質或維生素等微量元素對於骨質疏鬆有一定的幫助,但是對於膝骨性關節炎並沒有直接有效的作用。
誤區九:害怕人工關節置換
俗話說“金骨,銀骨,不如自己的爛骨”,所以導致了很多人抵觸人工關節。其實當膝骨性關節炎發展到重度的時候,人工關節置換是最佳的治療手段,對於醫生來說手術難度適中,對於患者來說術後1個月左右就可以正常行走,手術不僅可以消除了膝關節的疼痛,還可以恢復膝關節的穩定和運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