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傷筋動骨一百天”。 骨折病人由於出血及組織損傷帶來的腫痛, 使體力消耗較大, 體內組織蛋白質的破壞分解加速。 若不給病人補充營養, 則耗用自體的肌肉和脂肪, 身體明顯消瘦, 因此對於骨折病人, 除積極採用中西醫療法進行必要的復位、固定與藥物治療外, 還給予適當的飲食藥膳調理, 使骨折能在較長的癒合期中順利復原, 並可減輕臨床症狀。
所以, 骨折患者的食療要注意各種營養素的平衡, 切忌偏食, 要建立良好的飲食制度。 骨折病人需要高蛋白、高熱量膳食, 以修補破壞了的組織,
為了促進骨折癒合, 骨折患者的飲食可以根據骨折癒合的早、中、晚三個階段, 根據病情的發展, 配以不同的食物, 以促進血腫吸收或骨痂生成。
骨折早期(1~2周):受傷部位瘀血腫脹、經絡不通、氣血阻滯, 此時治療應以活血化瘀、行氣消散為主。 中醫認為, 瘀不去則骨不能生、瘀去新骨生。 可見, 消腫散瘀為骨折癒合之首要原則。 飲食原則上應以清淡為主, 如蔬菜、蛋類、豆製品、水果、魚湯、瘦肉等, 忌食酸辣、燥熱、油膩食品, 尤不可過早食用肥膩滋補之品,
骨折中期(3~4周):瘀腫大部分吸收, 此時治療原則以活血通絡、接骨續筋為主。 飲食上由清淡轉為補充高營養, 以滿足骨痂生長的需要, 可在初期的食譜上加以骨頭湯、田七煲雞、動物肝臟之類, 以補給更多的維生素A、維生素D、鈣及蛋白質。 食療可選用當歸10克, 骨碎補15克, 續斷10克, 新鮮豬排或牛排骨250克, 燉煮1小時以上, 湯肉共進, 連用2周。
骨折後期(5周以上):受傷5周以後, 骨折部瘀腫基本吸收, 已經開始有骨痂生長, 此時為骨折後期, 治療宜補, 通過補益肝腎、氣血可促進更牢固的骨痂生成,
另外, 骨折的患者應忌盲目補充鈣質。 鈣是構成骨骼的重要原料, 有人認為骨折以後多補充鈣質能加速斷骨的癒合。 但科學研究發現, 增加鈣的攝入量並不加速斷骨的癒合, 而對於長期臥床的骨折病人, 還有引起血鈣增高的潛在危險, 而同時伴有血磷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