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草藥>正文

升降浮沉對認識和運用藥物有何臨床意義

升降浮沉是指藥物對於疾病的治療作用, 有四種不同的趨向。 所謂“升”是上升、提陷;“降”是下降、平逆;“浮”是上浮、外行、發散;“沉”是下沉、泄利。 升與降、沉與浮又是兩種相對立的藥性。 其屬性不同, 作用趨向相反。 升與浮、沉與降雖有程度上的差別, 但其柞用趨向是相類似的。 升浮屬陽、沉降屬陰。 升浮的藥物都有上行向外的趨向, 分別具有升陽、發表、催吐、散寒、祛風、透疹、通絡, 開竅等不同作用, 臨床多用幹中氣下陷、內臟下垂, 外感表證、誤食毒物, 裡寒證、中風不遂、痹證等;沉降的藥物一般都是主下行和向內的, 分別具有潛陽、收歙、降逆、滲利、瀉下、安神等不閥作用,

臨床多用於肝陽上亢、頭痛頭暈、呃逆、嘔吐、水腫、熱結便秘、心神不安等。 但有些藥物的升降浮沉性能不明顯, 另一些藥物卻有二向性, 如川芎既“上行頭目”衛“下行血海。 ”

升降浮沉, 是臨床用藥原則之一。 人體發生病變的部位有上下, 表裡的不同, 病勢也有上逆和下陷的差異。 在上在表宜用升浮, 而不宜用沉降, 如傷寒初起之表證, 當用發表散寒的麻黃、桂枝;在下在裡宜用沉降, 而不宜用升浮, 如熱結便秘之裡證, 宜用大黃、枳實之類來攻下;病勢上逆者, 宜降不宜升, 如肝陽上亢之頭痛頭暈, 宜用石決明、牡蠣等藥平肝潛陽;病勢下陷者, 宜升而不宜降, 如中氣下陷、久瀉脫肛及婦女子宮脫垂,

宜用人參, 黃芪、升麻、柴胡等藥來益氣升陽。 若不審病位、病勢, 不明藥物的升降浮沉而肝陽上逆的頭痛卻用升敬藥物治療, 則肝陽上亢無制, 可引起痙厥之證I脾陽下陷的久瀉卻用泄降的藥物治療, 則清氣下降更甚, 必致滑瀉不禁, 造成虛脫。 所以, 掌握藥物升降浮沉的理論, 對於針對病位及病勢用藥, 在治療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上述升降浮沉的藥性理論, 是指導臨床用藥的一般規律, 由於中藥的運用, 多數是組合于複方中, 又往往根據病情需要, 對某些藥物要進行適當的加工炮製。 故藥物的升降浮沉作用, 往往隨配伍或炮製而有轉化。 如一味具有升浮特性的藥物, 配入多數沉降藥物的複方中, 則隨之沉降。 反之,

一味具有沉降特性的藥物, 組合在多數升浮藥物的複方中, 則隨之而升浮。 又如炮製, 酒制則升, 薑汁炒則散, 醋炒則收歙, 鹽水炒則下行, 蜜制則性緩和, 如此等等。 這些都說明了藥物所具有的升降浮沉特性, 往往在一定條件下, 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如果把它看作是一成不變的, 那就不能靈活地運用到醫療實踐中去。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