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有一年華佗在江南某地的河邊上采藥, 無意中發現一隻水獺吞吃了一條魚, 在地上打起滾來。 後來, 只見水獺沿著河灘爬, 待爬到一片紫色的草前就吃了起來, 不久竟然沒事了。 華佗心想, 那種紫色的草葉可能可以解魚毒。
采完藥後, 華佗去附近的一家客棧住宿, 巧遇一群年輕人正在比賽吃螃蟹, 半夜, 吃螃蟹的幾個年輕人大喊肚子痛。 情急之下, 華佗想起白天見到的那種紫色草。 那草既然能解魚毒, 可能也能解蟹毒。 於是帶人去採摘, 立即煎湯給幾個年輕人服下。 過了一會兒, 年輕人的肚子果然不痛了。
華佗為了記住這種草藥, 就給它取了個“紫舒”的名字, 意思是服後能使腹中舒服;因為字音相近, 又屬草類, 後人就把它稱作“紫蘇”。
紫蘇是餐桌上的奇特美味, 也是流傳千年的聖草名藥。 小小的紫色葉片蘊含著神奇的功效。 全紫蘇即紫蘇葉、紫蘇梗、紫蘇子三味中藥, 因它們均來源於唇形科植物紫蘇且在臨床上經常一起使用故有時將其簡稱為“全紫蘇”。
紫蘇是餐桌上的奇特美味, 也是流傳千年的聖草名藥。 小小的紫色葉片蘊含著神奇的功效。 全紫蘇即紫蘇葉、紫蘇梗、紫蘇子三味中藥, 因它們均來源於唇形科植物紫蘇且在臨床上經常一起使用故有時將其簡稱為“全紫蘇”。
中醫認為, 紫蘇葉性味辛、溫, 入肺、脾經,
古人常將蘇葉同其他食物製成既可口, 又防病的食品。 在古代, 常把蘇葉當茶製成飲料, 長期服用, 蘇葉茶可以解毒健胃。 宋仁宗時曾被翰林醫官院定為“湯飲第一”。
此外, 幹紫蘇還可用來加工醬菜, 現民間制醬時仍都加點紫蘇用以去腥防腐。 用泡菜壇制泡菜時, 放點紫蘇葉, 也可使泡菜別具香味。
紫蘇梗
紫蘇梗, 味辛、甘, 性微溫, 具有理氣寬中、安胎的功效。 胃脘脹悶、不思飲食, 可將紫蘇梗與陳皮、茯苓、雞內金等一同調配藥膳食用。 胎動不安, 或是妊娠嘔吐, 可在醫生指導下將紫蘇梗與紫蘇葉、陳皮等藥材一起調配藥膳食用。
紫蘇子中的α-亞油酸能顯著降低血中較高的甘油三脂含量, 可抑制內源性膽固醇的合成, 並且能抑制血小板和血清素的游離基, 從而抑制血栓疾病的發生, 具有抗血栓的效果。 另外α-亞油酸在人體內主要以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形式存在, 它是大腦神經系統最基本的成分之一。 因此, 研究人員認為, 常食紫蘇子, 對提高記憶和視覺具有良好的作用。
服用紫蘇有禁忌
雖然說紫蘇有諸多功效, 但是服用也有其禁忌方面。 譬如, 將紫蘇葉與鯽魚一起食用後容易生毒瘡。 而長期服用紫蘇, 如脾胃虛寒的人會出現滑泄症狀, 患有氣虛、陰虛的朋友不能食用紫蘇。
紫蘇屬於辛溫之品, 凡有風熱感冒(症見發熱重、畏寒重、汗出、口渴等),
同時, 紫蘇葉不能食用過多, 因紫蘇含有大量草酸, 草酸在人體內遇上鈣和鋅便生成草酸鈣和草酸鋅, 在人體沉積過多會損傷人體的神經、消化系統和造血功能, 所以再好的東西也不能貪吃哦。 還需注意的是, 紫蘇含有揮發成分, 所以不宜長時間煎煮;紫蘇還有一定的升血糖作用, 故糖尿病患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