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立秋祛濕防燥養脾胃

8月7日立秋。 立秋又稱交秋, 意思是暑去涼來, 秋天開始, 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 秋天即將來臨。 立秋後雖然一時暑氣難消, 還有“秋老虎”的餘威, 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

在養生上, 立秋作為秋天的開端, 此時自然界的陽氣變化也從“長”的狀態轉向“收”的狀態。 立秋飲食調養宜補養脾胃, 這樣做既是對夏季損耗的彌補, 也是冬季貯存體能、積蓄能量的需要。

秋來“伏”不去, 祛濕養脾胃

立秋後天氣仍熱, 且雨水多, 常暴雨成災。 這段時間天上有烈日, 地上多水濕, 濕熱交蒸, 合而為濕熱邪氣。 《黃帝內經》言“濕氣通於脾”。

因脾喜燥惡濕, 濕邪留滯, 最易困脾。 濕為陰邪, 易阻遏氣機, 損傷陽氣, 致脾陽不振, 運化無權, 水濕停聚, 發為水腫或腹瀉, 加之人們喜食生冷瓜果、冷飲, 更助濕邪, 損傷脾陽。 由於脾陽不振, 不能運化水濕, 水濕停聚而生痰, 所以有“脾為生痰之源, 肺為貯痰之器”之說。 早秋脾傷於濕, 且為冬天的慢性支氣管炎復發種下病根。

立秋時節保養脾胃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是多吃祛濕熱的食物或藥物。 祛濕的藥物最常用的莫過於香薷了。 《本草綱目》稱:“世醫治暑病, 以香薷飲為首藥。 ”

二是多吃一些健脾和胃的食物, 如茯苓, 以促進脾胃功能恢復。 《神農本草經》也把茯苓列為上品, 稱其“久服安魂養神, 不饑延年”。 除此之外, 芡實、山藥、豇豆、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

也可多吃。

三是忌食生冷食物。 儘管立秋後天氣尚熱, 但陽氣已開始收斂, 陰氣已慢慢增長, 過吃陰寒食物易損傷脾陽, 應避免進食西瓜、香瓜等寒涼瓜果。

另外, 可採用穴位按摩的養生方法。 立秋期間按摩豐隆、足三裡、脾俞等穴位, 可讓脾胃變得強壯起來。 豐隆穴是化濕要穴;脾俞可健脾和胃;而足三裡能補中益氣、通經活絡。 以上3穴每天按100次, 也不失為一種腸胃“避暑”的好辦法。

立秋胃口開, 食補要講究

入秋後氣候開始乾燥, 人們常常會出現口幹、唇幹、鼻幹、咽幹、大便幹結、皮膚乾燥等現象, 這些中醫稱之為“秋燥”。

立秋之時不宜進食羊肉和狗肉等大熱食物, 而應根據中醫四季五補的原則來進行滋補。

立秋之際屬於四時中的長夏, 應以淡補為主。 所謂“淡補”, 是指補而不膩, 要適當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熱、利濕的食物或藥物。 一方面可使體內濕熱之邪從小便排出, 以消除夏日酷暑的後遺症;另一方面能調理脾胃功能, 為中、晚秋乃至冬季健康奠定基礎。 除了鴨肉外, 兔肉、甲魚、海參等涼性食物都非常適宜在立秋之後食用, 以達到滋陰養肺、潤燥止幹、清心安神的效果。

與肉食相比, 葉類、花菜和部分瓜果蔬菜的淡補功效更為突出。 因此選擇一些清淡食物, 適當多吃, 遠遠勝過補藥的作用。 如茄子、鮮藕、綠豆芽、絲瓜、黃瓜、冬瓜、苦瓜等清淡食物都具有清暑化濕的功效。 中醫養生還提倡立秋後每天早晨喝粥。 粥利於健脾,

可助脾胃滋陰, 平衡健旺的陽氣。

立秋遭遇“秋老虎”,

體弱須防中“陰暑”

初秋天氣雖有了涼意, 但還有末伏沒有過去, 所以形成了一種立秋時節獨特的氣候現象——白天天氣炎熱, 而早晚卻比較涼爽。 在早晚溫差大的時節, 往往會出現中暑頻發的現象。

中暑在中醫上也稱傷暑, 有陰、陽之分, 陽暑是由酷熱所造成。 由於暑熱傷人, 耗氣傷陰, 暑又多夾濕, 所以陽暑的主要症狀有發燒、渾身困重、出虛汗、腹瀉、頭昏, 甚至昏厥、抽搐等。 陰暑, 中醫學認為是“靜而得之”, “避暑乘涼得之”。 暑熱濕盛之時, 腠理疏鬆, 此時如果突然受涼, 風寒濕邪便會長驅直入, 從而引發中暑症狀。 主要症狀有腹痛腹瀉、全身酸痛、噁心、發高燒等。 通常在睡眠、午休和納涼之時,

或者是過於避熱趨涼而得病, 比如夜間露宿室外, 或運動勞作後立即用冷水澆頭沖身, 或立即快速飲進大量冷開水或冰鎮飲料, 或睡眠時被電扇強風對吹而引發。

而立秋後陰暑頻發的原因, 是因為立秋之後白天氣溫很高, 而夜間氣溫明顯下降, 晝夜溫差加大, 皮膚腠理開合頻繁, 此時如果貪圖寒涼, 一熱一涼之間讓虛邪賊風有機可乘, 更加大了傷陰暑的可能。 所以, 立秋之後, 同樣需要預防陰暑。

立秋之後該如何預防陰暑呢?

首先, 不要貪圖寒涼。 由於立秋後是一個由熱到冷的交替季節, 早晚溫差加大, 冷熱交互出現, 冷空氣活動使得氣候多變。 前半夜暑去爽來, 很是宜人, 後半夜則寒邪下注, 室內暑濕上蒸。 二者相交在一起,寒濕之邪便常常同時侵襲人體,對人體健康干擾甚大。因此要對付這種寒濕之邪氣,特別需要注意穿衣、蓋被。

其次,在飲食上,除了少吃寒涼外,常喝稀飯、淡茶、菜湯、豆漿、果汁及多吃養陰的食物,如蘿蔔、茅根、荸薺、番茄等都是預防陰暑的有效方法。

對於陰暑的治療,首推香薷飲與藿香正氣水。除此之外,刮痧也是中暑的剋星之一。民間刮痧最主要就是針對陰暑,其實,無論是陰暑還是陽暑,都可以通過刮痧來進行治療。有多汗身熱、心煩口渴、氣粗、四肢疲乏、小便赤澀等“陽暑”症狀的患者,可以在背後膀胱經以及肘窩、膕窩處刮痧。而有發熱惡寒、腹瀉腹痛、噁心嘔吐、身重疼痛、神疲倦怠等症狀的陰暑患者,除了在後背膀胱經刮痧外,還應按摩腹部的神闕、關元等穴位。刮痧手法要輕,時間一般每個部位刮3~5分鐘,最長不超20分鐘。對於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強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為原則。

二者相交在一起,寒濕之邪便常常同時侵襲人體,對人體健康干擾甚大。因此要對付這種寒濕之邪氣,特別需要注意穿衣、蓋被。

其次,在飲食上,除了少吃寒涼外,常喝稀飯、淡茶、菜湯、豆漿、果汁及多吃養陰的食物,如蘿蔔、茅根、荸薺、番茄等都是預防陰暑的有效方法。

對於陰暑的治療,首推香薷飲與藿香正氣水。除此之外,刮痧也是中暑的剋星之一。民間刮痧最主要就是針對陰暑,其實,無論是陰暑還是陽暑,都可以通過刮痧來進行治療。有多汗身熱、心煩口渴、氣粗、四肢疲乏、小便赤澀等“陽暑”症狀的患者,可以在背後膀胱經以及肘窩、膕窩處刮痧。而有發熱惡寒、腹瀉腹痛、噁心嘔吐、身重疼痛、神疲倦怠等症狀的陰暑患者,除了在後背膀胱經刮痧外,還應按摩腹部的神闕、關元等穴位。刮痧手法要輕,時間一般每個部位刮3~5分鐘,最長不超20分鐘。對於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強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為原則。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