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六腑之間的關係

六腑的主要功能是受盛和傳化水穀, 以通為用, 以降為順。 故六腑之間的關係, 主要體現於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和糟粕排泄過程中的相互聯繫和密切配合。 飲食入胃, 經胃的腐熟進行初步消化, 然後下傳於小腸。 小腸受盛化物, 對飲食物進一步消化, 並泌別清濁, 其清者為水穀精微和津液, 經脾的運化轉輸全身, 營養臟腑;其濁者即食物殘渣, 在胃的通降作用下下傳大腸。 膽貯藏排泄膽汁, 以助小腸對飲食物的消化。 大腸傳導變化, 吸收食物殘渣中的部分水分, 燥化糟粕, 形成糞便, 並由肛門排出體外。

膀胱貯存尿液, 經氣化作用及時排出體外。 元氣通過三焦敷布於臟腑, 推動了傳化功能的正常進行。 由於六腑傳化水穀, 需要不斷地受納、消化、傳導和排泄, 虛實更替, 宜通不宜滯, 故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曰:“六腑皆以宣通為宜。 ”後世醫家亦有“六腑以通為用, 腑病以通為補”的說法。

病理情況下, 六腑病變以壅塞阻閉不通為多見, 且常相互影響, 互為因果。 如胃有實熱, 消灼津液, 可致大腸傳導不利, 大便秘結不通;而大腸燥結, 亦可影響胃失和降, 使胃氣上逆出現噁心、嘔吐等症。 若肝失疏泄, 膽汁分泌排泄失常, 既可影響於胃, 出現脅痛、黃疸、噁心嘔吐等症;也可影響於小腸, 而見腹脹、腹瀉等症;或發為膽、胃、小腸同病。 小腸實熱, 可影響膀胱的貯尿、排尿功能,

而見小便短赤的病理變化。 雖然六腑以通為用, 其病變亦有太過與不及、閉塞與滑泄、上逆與下陷之異。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