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常糞便。
1、胎便。 新生兒大都在24小時內初次排便, 為粘稠、黑綠色、無臭味之糞便, 稱為胎便。 出生後3~4天排出的糞便, 呈黃綠色, 為過渡性糞便。
2、人乳餵養兒糞便。 多為金黃色軟膏狀糞便, 有時稍帶綠色, 有酸性氣味, 每日排便1~4次。
3、人工餵養兒糞便。 以牛奶、羊奶餵養的孩了, 大便淡黃或呈十灰色, 質較硬, 量較多, 有臭味, 每日排便1~2次。
4、混合餵養兒糞便。 人奶不足加喂牛奶或羊奶兒, 其糞便類似人工餵養兒。 若人奶餵養加米粉類食物者, 大便量增加, 色略暗褐, 稍軟, 有臭味。
二、異常糞便。
1、消化不良糞偎。 大便多泡沫, 有酸臭味,
2、腸炎糞便。 糞便稀薄且呈綠色, 為腸蠕動加快, 說明腸道有炎症。 腹瀉重時, 大便臭味減輕, 糞塊消失, 呈水樣或蛋花湯樣, 顏色變淺, 主要成分為粘液及腸道分泌物。
3、痢疾糞便。 大便次數明顯增多, 有粘液及膿血, 每次便量減少。
4、腸套疊糞便。 便血是嬰兒腸套疊的常見症狀, 一般在病後6~12小時, 排出果醬樣血便, 也可為新鮮血便或血水, 一般無臭味。
5、急性壞死性腸炎糞便。 大便次數增多, 呈暗紅色糊狀或紅豆湯樣血水便, 具有特殊的腐敗腥臭味, 可有少量粘液, 無膿。
6、秘結性糞便。 因餵養蛋白質偏多, 或先天性體質不良, 腸肌蠕動弱,
7、饑餓性糞便。 由於餵養不足, 便中主要成分是腸道分泌物, 色暗褐或暗綠, 便次多, 量少, 有粘液。 生活中如果發現小兒便次增多, 便質變稀薄時應到醫院進行檢查, 確診, 治療。 如出現粘液血便, 果醬樣糞便或紅豆湯樣血水便時, 應立即到醫院就診, 如延誤治療則有生命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