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立夏時節烏飯香

歙縣新安江山水畫廊

農曆四月的徽州, 芳菲落盡, 千峰染翠, 新枝嫩綠, 好鳥相鳴, 這時不經意間, 烏飯的清香便會飄飄而至。

烏飯又名青精飯, 是摻入烏飯葉汁製作的。 清明前後, 春雨霏霏, 小溪旁、山坡上, 烏飯樹(又名青精樹)便春意萌動, 細細的枝條上, 長出嫩芽, 籠著些許絨毛, 始是淺紅, 慢慢地絳紅, 嫩嫩的, 一叢叢、一簇簇, 燦爛地生長著, 無拘無束, 繼而葉片緩緩轉綠, 橢圓形的葉片漾著春光, 撒著歡笑, 孩子們笑了, 伴著茶香、花香和鳥語。 童年時代, 我們這時最盼望的就是吃烏飯了。

農曆四月初八, 一般是立夏時節前後,

人們就喜滋滋把烏飯葉捋回家, 大把大把地, 外加少量的柿葉、楓樹葉。 其次是精選糯米, 是那顆粒圓潤的好米, 再準備些輔料如紅豆、筍子、青豆、辣椒之類, 殷實人家再配些紅紅的、薄薄的臘肉片。

做的前一天, 搬來小石臼, 把烏飯葉等搗爛, 再放入鍋中, 加入適量的水, 稍稍加熱, 用紗布濾出汁液。 然後將洗淨的糯米浸泡在汁液中, 一般需浸十多個小時, 否則煮出的飯, 色香味道都不夠正宗。

第二天一大早, 就到河邊的埠頭上去淘洗, 洗淨拿回家就可以煮了。 煮烏飯, 鍋最好要用鐵鍋, 在柴灶上煮, 也有蒸的, 放在木甑裡蒸。 先要把筍子、豌豆等炒熟, 再拌進糯米中, 開始時火要旺, 大半熟時就要用微火燜, 燜的時間要長些,

當水汽氤氳, 滿屋飄香時, 飯就熟了。 揭鍋前, 再撒些韭菜, 最後鍋蓋時, 那更是清香沁鼻, 那飯烏黑發亮, 溫潤似玉, 紅豆烏紅, 青豆甜嫩、肉片深紅, 辣椒鮮紅, 韭菜青青, 色彩斑斕, 秀色可餐。 舀一勺, 綿軟流滑, 食之齒頰留芳, 實乃無上的美味。 有吃不完的, 將其晾乾, 一團團的, 隨時想吃了, 加些葷油炒熟, 蘸些白砂糖, 更是回味悠長。

烏飯歷史悠久。 早在唐代, 大詩人杜甫就寫詩贊道:豈無青精飯, 使我顏色好。 烏飯具有清涼解毒的作用, 它的藥用價值, 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 就有明確的記載。 民間相傳吃了烏飯能避蚊驅邪。

烏飯的由來, 歷來流傳著許多神奇的故事。 一說是:四月初八, 相傳為佛主釋迦牟尼的生日, 後人為紀念佛主, 以烏飯供奉,

烏飯能去災, 所以這天又稱之為浴佛節。 另一說是目蓮救母。 據說目蓮和尚的母親由於受誣陷, 被關入獄中, 可一時又無法救出。 目蓮得知母親受到獄卒們的折磨, 心裡非常難受, 於是精心烹飪飯菜想送給母親吃, 可每次送去的白米飯, 都被獄卒們搶吃了, 母親根本吃不到。 目蓮去獄中探望, 發現母親骨瘦如柴, 得知了事情的原委, 心如刀絞, 茶飯不思, 絞盡腦汁, 不得其解。 後向佛主求救, 佛主被目蓮的孝心所感動, 暗授機宜。 目蓮按照指示, 於四月初八日佛主生日那天, 用烏飯葉做飯, 煮成了黑色, 獄卒們看見這般顏色, 以為不能吃了, 這才使挨餓的母親吃到香甜的飯菜, 母親的身體後來逐漸變健壯了, 一直堅持到出獄。
故事傳開後, 人們感念目蓮的孝心, 紛紛仿效, 遂成習俗。

在我的家鄉新安源頭, 此俗自是流傳千載, 經年不絕。 南宋時期的《新安志》中就有烏精飯的記載。 我們當地還有一習俗, 四月初八這天, 娘家需給新嫁的女兒送烏飯, 且用的是精美的篾籃盛放。 送到時, 便會唱一首古老的歌謠:“烏飯烏, 生尼姑;烏飯紅, 生個男”。 生男生女與烏飯相連, 顯然不夠科學, 可表達的卻是一份美好的祈願, 給烏飯平添了幾分神秘。

今天, 烏飯已經作為一種佳餚, 走進了飯店的餐桌上。 烏飯作為民俗, 一些地方已將其納入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錄。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