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三仁湯、九味羌活東加減治久熱

2014年11月15日會診一住院患者, 李某, 男, 48歲, 發熱30餘天, 不能明確診斷。 血常規提示白細胞分類高, C反應蛋白高, 但不能找出確切病灶。 骨髓檢查提示:分葉核比例高, 淋巴細胞比例低。 臨床不能明確診斷。 每日下午發熱較甚, 體溫超過39℃, 伴肌肉酸痛, 無明顯惡寒。 使用抗生素, 可使體溫降低至37℃~38℃之間, 但不能恢復正常。 飲食、大小便基本正常, 咽欠清利, 有少量痰, 但咳嗽不明顯。 較長時間的發熱對精神影響並不大。 舌質暗紅, 舌苔薄白膩, 脈細稍數, 不浮不沉。

辨證考慮濕熱困阻上焦, 影響氣機出入。 治以清化濕熱、恢復氣機升降出入為法,

方用三仁東加減。

處方:炒杏仁12克, 白蔻仁6克, 生薏苡仁15克, 姜半夏9克, 厚樸9克, 通草3克, 竹葉3克, 滑石18克, 柴胡12克, 生石膏24克。 5劑, 水沖服(使用中藥配方顆粒), 日1劑, 每日上、下午各服1次, 同時停用所有西藥。

二診(2014年11月20日):服藥期間, 體溫波動於37℃~38℃之間, 未出現高熱, 咽部清利些, 仍有肌肉酸痛, 較前減輕, 無明顯汗出。 舌質暗紅, 舌苔白(膩苔稍退), 脈浮弦稍數。

考慮到脈現浮象, 肌肉仍有酸痛, 無明顯汗出, 改用開表清裡、清化濕熱為法, 仿九味羌活湯組方法。

處方:羌活9克, 防風9克, 獨活9克, 生蒼術9克, 柴胡12克, 生石膏30克, 牛蒡子15克, 僵蠶9克, 蟬衣9克, 生黃芪9克, 生甘草3克。 5劑, 水沖服。

三診(2014年11月26日):服上方第1劑後體溫恢復正常, 近5天未發熱, 肌肉酸痛漸緩解,

納食好, 大小便正常, 精神好, 餘無明顯不適。 舌苔薄白, 脈細緩。 稍事調理脾胃、清化餘邪收功。

處方:生白術15克, 雞內金15克, 焦山楂15克, 僵蠶12克, 蟬衣9克, 牛蒡子12克, 全瓜蔞15克。 7劑, 水沖服。

高熱1月余, 中醫、西醫諸法遍用而無功, 該如何考慮?久熱傷正, 久病多虛, 治療當從“內傷”著眼?但初診時, 患者並無明顯“虛”象, 精神不垮。 考慮內實、內熱?似乎也沒有明顯“實”象, 脈不洪, 也非有力, 腑氣也非不暢。 補益不可, 清瀉也不可, 可以“開表”?但脈細不浮, 總覺開表容易傷正而無功, 一旦正損而邪不去, 後續治療會更無頭緒。

思考及此, 仍從治療“外感”入手, 抓住“濕熱”“肺”這兩個關鍵點, 選用三仁東加減, 恢復周身氣化。 之所以加用柴胡、石膏, 基於濕熱不盛而高熱久延(濕熱不盛之發熱,

低熱較為多見)。

三仁湯方加減不辱使命, 轉方體溫即恢復正常, 也許繼續使用三仁湯方加減體溫也可正常, 但肌肉酸痛不一定可以完全緩解。

濕氣漸化, 氣機漸開, 脈顯浮象, 與肌肉酸痛合參, 表氣不暢自在情理之中。 濕熱困表, 表氣不暢, 抓住“濕熱”“表”這兩個關鍵點, 選用九味羌活湯治療當為常法。 因頭不痛, 而主症是肌肉酸痛, 因此不用原方中之細辛、白芷、川芎, 而改用獨活、柴胡。 濕熱之象不甚, 表閉之象不甚, 而高熱持續日久, 內熱應該考慮(儘管內熱之象也不典型)。 清化內熱, 不用黃芩、生地, 而改用生石膏、牛蒡子、僵蠶、蟬衣, 有“升降散”方意, 二者區別在於:前者屬“靜藥”而後者屬“動藥”, 後者較前者清化中含升降,

更利於氣機的恢復。 方中加用黃芪一味, 似有“蛇足”之嫌。 但考慮到高熱日久, 方中祛邪之力較大, 即使無明顯正虛, 佐用小劑似也合理。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