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養生
【預防篇】
感冒易發多吃蔥薑蒜
提醒一:驚蟄時節流感、肝炎多發
盧秉久強調, 驚蟄時節陽氣生髮, 但與此同時, 這個時節也是感冒、流感、肝炎、風疹等病毒傳播的時節。 另外, 在這個時候, 也是人體內部陽氣特別容易“受傷”的時候, 一旦傷及, 很容易導致胃疼、腹瀉等疾病, 因此要從這幾個方面注意。 從西醫角度來講, 細菌病毒也在這個時候活躍, 容易導致病毒傳播。 因此, 在這個時節, 更應該注意保暖, 預防感冒。
提醒二:蔥薑蒜是“速效感冒片”
據盧秉久介紹, 蔥薑蒜, 又叫食物中的“速效感冒片”, 並且還有生髮陽氣的作用,
方法一:運動
盧秉久表示, 驚蟄是陽氣上升的時節, 人們要抓緊這個時間激發體內的陽氣。 而運動, 就是一個不錯的方式。 比如在上午進行適當的活動, 就可以激發體內陽氣上升。 盧秉久表示, 對於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群來講, 不適合起早運動, 建議將運動時間延後到11點以後, 這樣能給心血管一個適應的時間, 不致於發生心血管意外。
注意事項:禁忌大汗
【起居篇】
早睡早起去“春困”
春天時節, 人們常感到困乏無力、昏沉欲睡, 早晨醒來也較遲, 這就是民間常說的“春困”。 專家稱, 這是人體生理功能隨季節變化而出現的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
“春雷響, 萬物長”。 專家稱, 春天萬物復蘇, 應該早睡早起, 散步緩行, 在春光中舒展四肢, 呼吸新鮮空氣, 舒展陽氣, 以順應春陽萌生的自然規律, 使自己的精神愉悅, 同時增強體質, 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 保持身體健康。
1.在睡前半小時摒棄雜念, 心情平靜, 有利於入睡;
2.稍微活動一下身體, 有利於身體的舒展和放鬆;
3.睡前洗臉、洗腳, 按摩面部和搓腳心。 可推動血氣運行, 溫補臟腑, 安神寧心, 消除一天的疲勞, 利於入睡。
【食補篇】
多吃清淡食物適當進補
提醒一:提高人體免疫功能
由於驚蟄後的天氣明顯變暖, 不但各種動物開始活動, 微生物(包括能引起疾病的細菌、病毒)也開始生長繁殖,
維生素對人體的生理功能有著重要的作用, 特別是維生素c的攝入能夠明顯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 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食物有:水蘿蔔、辣椒、甜椒、苦瓜、蒜苗、白菜薹、紅菜薹、油菜薹、甘藍(圓白菜)、菜花、西蘭花、芥菜、芥藍、菠菜、蘿蔔纓、木耳菜、香菜、莧菜、蘆筍、白薯葉、山楂、黑加侖、沙棘、柑橘、刺梨、芭樂、桂圓、荔枝、木瓜等。
驚蟄的飲食原則是保陰潛陽, 可以適當選用一些補品, 以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 一般應選服具有調血補氣、健脾補腎、養肺補腦的補品。
提醒二:多吃小米和黃豆芽
驚蟄養生的重點, 也是人們最重視的, 就是食補。 對此, 盧秉久指出, 驚蟄養生的食物選擇特別重要, 應該放在能夠激發人體陽氣的食物上。 比如谷類, 性平偏溫, 具有生髮陽氣的作用;另外, 還有黃豆芽, 因黃豆性平, 屬於中性, 可是生芽以後就變成溫性。
注意事項:陽盛、陰虛人群不適合此法
對於陽盛、陰虛人群來說, 平時總是以燥熱、汗多、脾氣大、心煩意亂為主, 這類人群不適合這個補法, 因為反而會起到火上澆油的作用。
驚蟄時節養生小常識
蟄時的養生, 要根據自然物候現象、自身體質差異進行精神、飲食、起居的調養。 《黃帝內經》曰:“春三月, 此謂發陳。 天地俱生, 萬物以榮。 夜臥早起, 廣步於庭, 披髮緩行, 以便志生。 ”這是說, 春天萬物復蘇, 應該早睡早起, 散步緩行, 可以使精神愉悅、身體健康。 對於北方氣溫較低、早晚溫差大的地區要注意保暖。 春季與肝相應, 如養生不當, 則可傷肝。 現代流行病學調查, 春天屬肝病高發季節, 應注意養肝、保肝, 防止春季傳染病的流行。
飲食調養要根據節氣變化和每個人的體質情況而定。 主要以“春夏養陽”為原則, 可適當多吃能升發陽氣的食物, 如韭菜、菠菜、薺菜等。春天肝氣旺易傷脾,故驚蟄季節要少吃酸,多吃大棗、鍋巴、山藥等甜食以養脾,可做成大棗粥、山藥粥。
據曆書中記載:“鬥指丁為驚蟄,雷鳴動,蟄蟲皆震起而出,故名驚蟄。”由於驚蟄時候天氣轉暖,雨水漸多,人們除了出現困乏無力、昏沉欲睡的“春困”症狀外,還會在這時節容易感染肝病、痄腮、流感等疾病。
特別提醒,驚蟄應該多食補腎增強免疫力的東西,讓病毒、細菌遠離人體。在中醫看來,不同體質的人養生方法也不一樣,市民必須分清自己的體質,切勿亂吃亂補,避免弄巧成拙.
如韭菜、菠菜、薺菜等。春天肝氣旺易傷脾,故驚蟄季節要少吃酸,多吃大棗、鍋巴、山藥等甜食以養脾,可做成大棗粥、山藥粥。據曆書中記載:“鬥指丁為驚蟄,雷鳴動,蟄蟲皆震起而出,故名驚蟄。”由於驚蟄時候天氣轉暖,雨水漸多,人們除了出現困乏無力、昏沉欲睡的“春困”症狀外,還會在這時節容易感染肝病、痄腮、流感等疾病。
特別提醒,驚蟄應該多食補腎增強免疫力的東西,讓病毒、細菌遠離人體。在中醫看來,不同體質的人養生方法也不一樣,市民必須分清自己的體質,切勿亂吃亂補,避免弄巧成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