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可片面強調中藥使用率

目前, 上級對基層中醫醫療機構評優晉級等評審時, 以中藥使用率為“硬指標”, 而忽視患者用藥的有效率(含治癒率)。 因此, 筆者認為中醫藥以“防病治病”為宗旨以“有效”為首要, 所以, 應對中藥使用率與有效率要“一視同仁”, 不當“厚此薄彼”。

對中藥使用率、有效率、治癒率應進行摸底, 即對中醫醫療機構醫生開具的處方對患者進行隨訪。 首先, 開展若干個試點進行測評, 然後制訂出切實可行的百分比, 讓使用率與相應的有效率掛鉤, 方能成為評審時的“硬指標”。 對多發病、常見病運用中醫藥治療要求“單刀赴會”盡顯中醫中藥本色,

不得同時兼用西藥一針一片(重症除外)才能視為中藥使用率與有效率。

數千年來, 中醫藥在歷史的長河中屢經暗礁、險灘, 卻能“揚帆競渡”到今天, 她的強勁動力就是療效, 不然, 如遠古時代的“巫祝”、“符咒”等正因其不能祛病療疾, 早已被事物的“優勝劣敗”法則所淘汰, 而不復存於世。 而今, 正如有的患者現身說法:中醫藥治病管用, 否則不要錢, 我也不喝那“苦藥水”。 筆者認為刻意用硬性指標、獎懲等舉措不顧療效來拉升使用率, 那是“揠苗助長”, 其結果是適得其反。 若不重視有效率, 即或使用率暫時拔高, 若其療效“十不全一”, 使用無效的人群增多, 久而久之, 認為中醫藥沒有療效的人亦會隨之增多, 產生負面影響會更大,

請中醫看病的人可能會越來越少, 因此, 中藥使用率也將隨之“江河日下”。

在日常接診中, 每位元中醫都會遇到“您把我的病治好了, 今個兒我又給您領來幾個病人”的話, 醫生若把“領來幾個病人”再治好, 他們又會給領來多少病人呢?!如此使受益于中醫藥的人群往復遞增, 何愁中藥使用率不“芝麻開花節節高”呢!

筆者認為, 只有以“跟名師、讀經典、做臨床”為路徑, 造就出一批批有“真功夫”、“真本事”的真中醫, 讓群眾體驗和目睹到中醫藥實實在在的療效, 才是提高中藥使用率的根基, 才能使中醫藥長盛不衰, 即先哲謂“求木之長者, 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 必浚其泉源”的道理。 拋開療效, 用某些不當條框人為拉升使用率,

那是“崇末棄本”的短期行為。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