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養生需注重健脾除濕

什麼是“濕邪”

傳統中醫認為, 風、寒、暑、濕、燥、火是自然界六種不同的氣候變化, 稱“六氣”,當氣候變化異常, 超過了人體的適應能力, 或人體正氣不足, 不能適應氣候變化而發病時, 六氣就成了致病的因素, 稱“六邪”.六邪致病多與季節相關, 與長夏對應的是“濕邪”所致的疾病。

“濕”為有質之邪, 與水同類, 屬陰。 “濕性重濁”,因此“濕邪”所致疾病, 常表現出沉重感, 像我們常說的暑濕型感冒, 病人除一般感冒症狀之外, 還會出現頭暈、四肢沉重等表現, 中醫形容“頭重如束布帛”;“濕性黏滯”,因此濕病症狀不但常表現為滯澀不暢,

而且起病緩, 病程纏綿, 典型的像濕疹, 常常反復發作, 不易治癒;此外, “濕性趨下”,常傷及人體下部, 像水腫、濕疹等病, 下肢較為常見。

“脾”與“濕”

說到“濕”,自然就要提到“脾”.脾是中醫所講的“五臟”之一, 五行屬土, 與長夏季節相應。 “運化”食物和水液是脾的重要功能。

脾的特點是喜燥惡濕, 如果外在濕邪侵入人體, 困遏脾氣, 就會影響脾的運化功能。 悶熱天氣, 人容易出現腹脹、食欲不振、倦怠等症狀, 就是“濕困脾”導致的。 反過來, 如果脾氣虛弱, 運化水液功能失常, 就會導致水液在體內停聚而產生水濕痰飲等病理產物, 這是“脾生濕”.痰飲一旦產生, 可隨氣流竄全身不同部位, 引起肢體麻木、半身不遂、胸悶心痛、頭暈目眩等情況。 由於其在臨床上形成的病症繁多,

故此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說。

如何遠離“濕”

“濕”能導致很多疾病, 因此, 在潮濕悶熱的天氣裡, 要格外注意飲食起居, 可從衣食住行等方面防“濕”、避“濕”.

·衣:出汗後要及時更換乾燥衣物;衣服沒有幹透, 不要急著收納到櫃子裡, 內衣褲、老人和小孩的衣服尤其要在通風、有陽光的地方徹底晾乾。

·食:飲食要清淡, 容易消化;不要過多食用肥膩、味道厚重的食物, 甜食要少吃;冬瓜、薏米、鯽魚、紅小豆等有利於化解體內濕熱, 可以適當多吃些;夏季多雨, 如果淋了雨或趟了水, 可喝些紅糖姜水, 幫助驅除體內濕寒之氣;過食西瓜、苦瓜等寒涼食物, 貪吃冷飲都會令脾胃受傷, 影響其運化功能, 助長“內濕”,不利於健康。

·住:有霧的天氣或“桑拿天”要少開窗;遇到有太陽的時候,

應把受潮的被褥拿出去晾曬一下;可以利用空調的“抽濕”功能營造較為乾燥的居室環境, 但不要長時間呆在空調房中, 更不要把溫度設定過低;不要在潮濕的凳子、石頭、草地上坐臥, 以免寒濕侵襲;洗浴之後要儘快把水擦乾, 應讓頭髮自然幹透或完全吹幹後再睡覺。

·行:適當的運動, 適當出汗有利於內濕的排出, 像健走、慢跑、瑜珈、太極等運動都能讓人微微出汗, 又不致於大汗淋漓, 是為人體“除濕”的好方法。

對於受到外在濕邪侵襲或身體內濕的人, 也可以求助於中醫治療。

臨床上一些水腫病人, 常因脾氣虛弱, 脾土不僅不能制約腎水, 反遭水反克, 造成水濕氾濫, 水腫脹滿,

因此, 健脾利水是常用的治療方法。 對於這個季節常見的暑濕型感冒也就是俗稱的熱傷風病人, 常有汗出不暢, 汗出熱不解的表現, 因時制宜地採取“除濕”治療, “濕去熱孤”,熱自然就退了。

以上, 是專家們征對濕養生要注重健脾除濕的解析, 怎麼樣, 你現在知道了吧。 還有一些老年患者, 由於腎陽虛弱, 不能發揮溫煦作用, 助脾氣正常運化水液, 導致尿少水腫、腹脹便溏等情況, 則需從溫補腎陽入手, 幫助水液運化協調平衡。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