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自我中心意識”釀悲劇

這天晚上, 建軍家裡燈火通明, 異常熱鬧。 他為歡迎堂弟調入本市工作正在舉行家宴。 席間, 建軍的妻子莉莉因丈夫是位不愛說話的人, 就主動把堂弟建強介紹給在座的朋友。 大家把目光投向他倆。 只見建軍長得又矮又胖, 貌不驚人;而建強身材高大, 濃眉大眼, 很有男性魅力。 大家一陣嘻笑中, 有人小聲一句玩笑:“你瞧, 莉莉與建強才是天生的一對”不料沒當心建軍在旁聽得入耳, 話聲剛落, 只聽“當”一聲, 建軍摔掉酒杯, 一甩袖子憤然離席。
客人走後, 莉莉說丈夫小家子氣, 對他流露出鄙視和氣惱。 這使建軍擔憂心理劇增,
甚至懼怕別人靠近妻子。 然而, 越怕鬼越是聽到鬼叫。 建強因一時沒有住房, 又托嫂子莉莉在隔壁租了間房居住。 建軍對此雖然心有猜忌, 但又怕惹莉莉再度氣惱, 只好把這種心思壓在心底。
這天傍晚, 莉莉在家剛插上VCD電源, 就見插座上冒出一股青煙, 電線燃燒起來。 莉莉驚慌失措:“快來救火”住在隔壁的建強當時正在洗澡, 聽到嫂子的呼救聲, 忙跑過來, 只穿了條褲叉就沖進了嫂嫂的臥室。 事故排除後, 建強轉身正準備回家, 卻被推門進來的建軍當胸打了一拳。 “大哥, 你這是怎麼啦”建強莫名其妙。 建軍氣勢洶洶地上下打量著建強和只穿著內衣的莉莉, 狠狠地說:“問你們自己吧”建強一時氣得張口結舌。
莉莉惱怒之下掄圓了胳膊打了建軍一個嘴巴:“你是什麼男人不放心我, 還不放心你弟弟”
事後, 建軍總是放心不下, 堅持讓建強從隔壁搬走。 建強為了不再惹堂兄無端猜疑, 答應很快搬走。 可莉莉被丈夫的言行激怒, 就是不同意建強搬走。 她認為, 堂弟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 這樣做太不近人情。 她還對建強說:“你不能搬走, 你一搬走不正是‘此地無銀三百兩’”莉莉的阻撓加大了建軍的猜疑和嫉恨。 於是, 他索性放下工作不幹, 藉口身體不佳, 在家裡“監視”莉莉。 這使莉莉更為惱火, 徹底改變了對他的看法。 過去, 她認為丈夫雖貌不出眾, 長得醜些, 對她卻情有獨鍾。 因此, 對他的“小心眼”雖有覺察並不計較, 反認為這是他鍾情的表現。
現在, 她感覺丈夫太自私、多疑、狹隘、偏激、佔有欲特強。
為了消除建軍的猜疑, 建強不顧嫂子的勸阻還是很快搬走了。 建強一搬走, 建軍也就上班了。 莉莉以為丈夫的猜疑已經消除, 其實他仍然在暗中“盯梢”。 建強搬走不久, 莉莉前去看望建強, 想做些解釋。 不料, 被建軍“捉”住。 他沖進去抓住建強不由分說地打起來, 口口聲聲說建強勾引了嫂子。 建強這一次傷心地哭了, 他近似哀求地對建軍說:“大哥, 請你相信我, 不要再打我了要說打架, 你可真不是我的對手。 ”這下如同火上澆油, 建軍認為是建強標榜自己, 貶低大哥, 是在嫂子面前出他的洋相, 是示意妻子離開丈夫。 於是, 他咆哮道:“我知道我不是你的對手, 可我敢用性命和你拼。 ”說著不斷地打著建強。
莉莉看建強抱著頭一動也不動, 她本能地護住“弱者”。 這又被建軍說成是懷有異心, 是向著建強。 當建強奪門欲逃時被建軍用棍子狠命一擊, 致使下肢骨折癱倒在地。 此時紅了眼的建軍拉莉莉要跑。 莉莉望著癱在地上的堂弟潸然淚下, 對建軍吼道:“我不能和你回家, 我要送建強上醫院”建軍更火了“你還真捨不得離開他”“你把他打成這樣, 我怎麼能和你一樣狠心地一走了之。 看來, 你不僅人長得醜, 心眼更毒。 你既然不放心我, 那麼我就和你離婚”生氣之下, 嘴上無把門的莉莉也不知道自己是怎麼說出這些話來的。
建軍走出幾步不甘心地回頭一看, 只見莉莉攙扶著建強, 緩緩地上了救護車。 他的心碎了。
這以後, 莉莉一直在醫院護理建強沒有回家。 建軍更絕望了, 認為妻子真的從自己的身邊飛走了。 第七天晚上, 他服毒自殺了……
又一幕人間悲劇
這幕悲劇告訴我們什麼
有人說, 這是嫉妒心作怪。 有道理嗎有。 建軍之走上絕路, 嫉妒心理的確難逃罪責。 但是, 如果僅僅把罪責推給嫉妒心理就有失偏頗了。 故事的悲劇結局的主要心理根源絕不僅僅是男女之間的嫉妒心, 而是“自我中心意識”, 及由此導致的人際交往中沒有及時有效的“心理換位”。
“心理換位”就是人與人之間在心理上互換位置。 在人際交往中, 對所遇到的問題能設身處地地從對方所處的位置、角色、情境去思考、理解和處理, 深刻體察他人潛在的行為動因, 不以自己的心態簡單地看待問題、對待他人的一種心理活動過程。 “將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通俗地說明了這種心理活動的特點。
實際上,“心理換位”就是要克服“自我中心”。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首先提出“自我中心”這一概念,意思是指一個人只從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眼光和感情去看待周圍世界,處理所遇到的問題。皮亞傑認為,人在兒童時期表現出強烈的自我中心傾向,以為處在不同視角的別人所看到的東西與自己看到的一樣,自己的看法總是對的。應該說,與兒童最初的毫無自我意識甚至不知道自己身體的存在相比,他們形成“自我中心”意識是一個進步。因為他們到底能把自己作為主體從客體中區別出來了。但是“自我中心”傾向並不簡單地隨個體的成長自行消失,即使在成人身上,也還程度不同地存在著。而這後來的“自我中心”傾向對個體心理的健康發展,就不再是促進了,而是一種人格的幼稚化。換言之,在成人身上的“自我中心”傾向使人不能清醒地認識客觀事物,妨礙著人們的理智,妨礙著人們的感情交流,妨礙著人們相互真正意義的理解。而要克服“自我中心”,就需要學會“心理換位元”。
故事中的人都存在著自我中心意識,因而在相互交往中應有的“心理換位”受阻。正因為自我中心意識而沒能進行“心理換位”,才有眾人的輕率的取笑;才有建軍對妻子心意和堂弟處境的不理解;才有建強在堂兄已經心懷疑慮的情況下,沒有及時和堂兄溝通;才有莉莉的幾乎偏執的對丈夫的一味的責怪,而沒有採取有效的恰當的對策。莉莉的自我中心意識表現得最為嚴重。她在自我中心意識的作用下,幾乎放棄了每一個可以扭轉局勢的機會。在每一個關鍵處,莉莉都是只站在自己的角色位置上,完全以自己的心態來看待問題對待他人。她如果進行一下“心理換位”,跳出自我中心意識替丈夫想一想,在客人的玩笑使丈夫感到受辱的時候,就會給丈夫以理解而不是鄙視;在丈夫對堂弟住在隔壁不滿的時候,就會及時和丈夫商量幫堂弟換個住處,而不是堅持讓堂弟住在隔壁;在因電火造成誤會的一幕發生之後,就會伸手“掏出”自己的心給丈夫,而不是伸手打在丈夫的臉上;在堂弟搬走之後,就會要麼暫時不去看望,要麼和丈夫同去看望,而不是獨自前往;在堂弟被丈夫打傷之後,就會想辦法要丈夫一起留下來照顧堂弟,而不是說出離婚的糊塗話;在堂弟住院的日子裡,就會及時回家與丈夫溝通,共同挽回危局,而不是一直不見丈夫……
許多人際之間的障礙常常就是這樣起源於“自我中心意識”,起源於缺乏有效的“心理換位”。跳出自我中心意識的圈子,進行有效的心理換位吧,這樣才有真正的相互理解,才能切身體驗到“理解萬歲”絕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

(以上內容僅授權家庭醫生線上獨家使用,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將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通俗地說明了這種心理活動的特點。
實際上,“心理換位”就是要克服“自我中心”。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首先提出“自我中心”這一概念,意思是指一個人只從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眼光和感情去看待周圍世界,處理所遇到的問題。皮亞傑認為,人在兒童時期表現出強烈的自我中心傾向,以為處在不同視角的別人所看到的東西與自己看到的一樣,自己的看法總是對的。應該說,與兒童最初的毫無自我意識甚至不知道自己身體的存在相比,他們形成“自我中心”意識是一個進步。因為他們到底能把自己作為主體從客體中區別出來了。但是“自我中心”傾向並不簡單地隨個體的成長自行消失,即使在成人身上,也還程度不同地存在著。而這後來的“自我中心”傾向對個體心理的健康發展,就不再是促進了,而是一種人格的幼稚化。換言之,在成人身上的“自我中心”傾向使人不能清醒地認識客觀事物,妨礙著人們的理智,妨礙著人們的感情交流,妨礙著人們相互真正意義的理解。而要克服“自我中心”,就需要學會“心理換位元”。
故事中的人都存在著自我中心意識,因而在相互交往中應有的“心理換位”受阻。正因為自我中心意識而沒能進行“心理換位”,才有眾人的輕率的取笑;才有建軍對妻子心意和堂弟處境的不理解;才有建強在堂兄已經心懷疑慮的情況下,沒有及時和堂兄溝通;才有莉莉的幾乎偏執的對丈夫的一味的責怪,而沒有採取有效的恰當的對策。莉莉的自我中心意識表現得最為嚴重。她在自我中心意識的作用下,幾乎放棄了每一個可以扭轉局勢的機會。在每一個關鍵處,莉莉都是只站在自己的角色位置上,完全以自己的心態來看待問題對待他人。她如果進行一下“心理換位”,跳出自我中心意識替丈夫想一想,在客人的玩笑使丈夫感到受辱的時候,就會給丈夫以理解而不是鄙視;在丈夫對堂弟住在隔壁不滿的時候,就會及時和丈夫商量幫堂弟換個住處,而不是堅持讓堂弟住在隔壁;在因電火造成誤會的一幕發生之後,就會伸手“掏出”自己的心給丈夫,而不是伸手打在丈夫的臉上;在堂弟搬走之後,就會要麼暫時不去看望,要麼和丈夫同去看望,而不是獨自前往;在堂弟被丈夫打傷之後,就會想辦法要丈夫一起留下來照顧堂弟,而不是說出離婚的糊塗話;在堂弟住院的日子裡,就會及時回家與丈夫溝通,共同挽回危局,而不是一直不見丈夫……
許多人際之間的障礙常常就是這樣起源於“自我中心意識”,起源於缺乏有效的“心理換位”。跳出自我中心意識的圈子,進行有效的心理換位吧,這樣才有真正的相互理解,才能切身體驗到“理解萬歲”絕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

(以上內容僅授權家庭醫生線上獨家使用,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