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存在即合理?談“合理性的歪曲”

很多年來, 合理性(rationality)這一話題一直為人們所熱議。 有關這一話題的文獻——不管是大眾的還是學術的——已是汗牛充棟, 它們闡述了訓練合理性思維(Rational thinking)的各種技巧。 如今, 每一個人似乎各自都有對合理性的理解。 然而, 這一概念總是會被人曲解, 而當描述這一概念所使用的術語太過寬泛, 又或者是模棱兩可以至於它可以代表任何意義時, 這個詞語就失去了它的重要性, 而這種混亂, 造成的後果是對合理性這一概念的歪曲。

在最近的一次採訪當中, 我向認知科學家基斯·斯坦諾維西(Keith Stanovich)詢問:

合理性的歪曲最常見的形式是哪兩種?我明白這種歪曲俯拾即是,

但如果我們將探討限定於其中兩種的話會是什麼。 同時, 我們應該如何對抗這些錯誤的觀點。

以下是斯坦諾維西博士的回答:

在所有的著作當中, 我有許多關於這些歪曲的闡述, 但最具體的是在《現代世界之決策與合理性》(牛津大學出版社)這部著作的開頭部分。 在那裡, 我論述了兩種對合理性思維的誤解。

1、合理性思維與邏輯思維(logic thinking)相較並無特別取長之處。

2、情緒本質上是不合理的。

這是問題的關鍵——將這兩個問題交纏在一起。 在我的著作當中, 我認為合理性是人類最重要的價值之一。 思考與行為都遵循合理的原則, 這對於一個人的幸福與康樂至為重要。 我在這本書中賦予這個概念以極高的地位,

這或許與其他人所作的描述相左。 這些描述要麼認為合理性思維沒有意義, 即這並不比解決教科書上的邏輯問題需要更多的能力, 或者是認為這與人類的滿足感對立, 諸如是對愉快的情感生活的一種損害。 這些關於合理性的觀點, 其根源來自於人們有限的以及錯誤的對合理性思維的看法, 同時與現代認知科學對合理性的研究不相符合。

字典對合理性的定義(“合乎理性的狀態或性質”)相當蹩腳和不具體, 而一些批評家為了貶低這一概念的重要性, 於是對其大肆曲解, 其中包括窄化定義的範圍, 將其等同於簡單的邏輯推理能力, 如同哲學導論(psychology 101)中論述的三段論邏輯推理。

相反, 現代認知科學中的合理性意義(相比較而言)則更加堅實與重要。

認知科學家認可兩種類型的合理性:工具合理性(instrumental)與認識合理性(epistemic)。 工具合理性有一個最簡單的定義:基於可用的(物質與精神的)資源, 採取最優的行為方式以滿足自己最大的需求, 這一定義強調最多的是它建立在實用世界的基礎之上。 同時, 另一種認知科學家所研究的合理性被稱為認識合理性, 這種合理性關注的是我們的信念如何映現於實在的世界結構。 這兩種合理性相互聯繫, 為了採取行動以實現目標, 我們需要將這些行動建立在信念的基礎之上, 而同時這些信念要恰好符合現實世界的要求。

儘管很多人覺得(不管這是被誤導與否)自己沒有解決教科書上邏輯問題的能力也無妨——這也正是合理性的歪曲概念能夠削弱其地位的原因所在——但是,

人人都願意接受認識合理性和工具合理性, 如果這兩個概念被合理定義的話。 事實上, 所有人都希望他們的信念多少是與現實相符的, 同時也希望他們的行為能夠最大程度地促進目標的實現。 心理學家肯·曼克特洛(Ken Manktelow)強調了這兩種合理性的實踐性(practicality), 說明它們關乎兩個關鍵的問題:什麼是對的以及做什麼。 認識合理性關乎的是什麼是對的, 而工具合理性關乎的是做什麼。 我們的信念如果要合理的話, 它們就必須符合現實世界的運行方式, 即它們必須是真實的。 我們的行為如果要合理的話, 它們就必須是達成目標的最佳手段,
即它們必須是最佳的行為。

我們的思維過程幫助我們發現真實以及最佳行為, 對於一個人的生活來說沒有比這更實際或是有用的了。 這樣的一種合理性思維觀點非常實際, 同時也與某些狹隘的觀點形成鮮明對比, 比如上文中提到的合理性=邏輯這種觀點。

我們經常聽到的第二種錯誤的看法認為:情緒與合理性是對立的。 如果要淨化思維為完全的合理性形式, 我們就不能摻雜情緒於其中。 然而, 這種觀點與現代認知科學對合理性的定義並不符合。 工具合理性是一種行為方式, 它符合目標實現的最大化, 而情緒完全有可能促進或是妨礙工具合理性。 事實上, 在認知科學中, 情緒這一概念強調的是適應性情緒調控力。 這種概念基本的思想認為,情緒的作用在於阻止可能性的組合爆炸(combinatorial explosion of possibilities)。換句話說,當一個智慧系統(intelligent system)嘗試計算將來所有可能的結果時,情緒被認為可以根據過去類似的情境,將這些可能性限制在一個可以處理的數目之內。

簡而言之,情緒不至於讓我們茫然於所有正確的回應之中無法選擇。如果還需要更精確的話,更為周密的分析認知便成了必須。當然,我們可能會太過依賴於情緒,在一個情境中將我們的回應建立在“大致正確”的解決方案上,而實際這種情況需要更為周密的分析思維。然而通常情況是,情緒調控過程有利於合理的思維與行動。

作家瑪律科姆·格拉德維爾(Malcolm Gladwell)著有暢銷書《閃爍》。在這本著作當中,他採用了普通心理學(folk psychology)關於情緒與合理性關係的觀點,然而,他對兩者關係的描述與認知科學所探討的這些概念違逆。格拉德維爾論述了認知神經學家安東尼奧· 達馬西奧(Antonio Damasio)的著名案例,即腹內側前額葉皮質(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的損傷導致行為能力的喪失,但智力沒有受到損害。格拉德維爾於是認為“腹內側部位損傷患者是完全合理的。他們可以有高智商並功能健全,但缺乏判斷力。”

然而對這些病例來說,這種描述並不正確。在現代認知科學的觀點看來,缺乏判斷力的個體是不可能合理的。根據格拉德維爾下設的定義,這些患者已經失去了情緒的能力,所以他們一定是合理的思考者。但是,從現代認知科學的觀點來看卻並非如此。腹內側損傷患者因為情緒調控過程的缺陷,他們實際上(與正常人相比)更不合理,因為這種缺陷導致分析認知能力的下降,進而降低作出最優回應的可能性。正如邏輯是合理性思維的工具之一,情緒也是如此。

這種概念基本的思想認為,情緒的作用在於阻止可能性的組合爆炸(combinatorial explosion of possibilities)。換句話說,當一個智慧系統(intelligent system)嘗試計算將來所有可能的結果時,情緒被認為可以根據過去類似的情境,將這些可能性限制在一個可以處理的數目之內。

簡而言之,情緒不至於讓我們茫然於所有正確的回應之中無法選擇。如果還需要更精確的話,更為周密的分析認知便成了必須。當然,我們可能會太過依賴於情緒,在一個情境中將我們的回應建立在“大致正確”的解決方案上,而實際這種情況需要更為周密的分析思維。然而通常情況是,情緒調控過程有利於合理的思維與行動。

作家瑪律科姆·格拉德維爾(Malcolm Gladwell)著有暢銷書《閃爍》。在這本著作當中,他採用了普通心理學(folk psychology)關於情緒與合理性關係的觀點,然而,他對兩者關係的描述與認知科學所探討的這些概念違逆。格拉德維爾論述了認知神經學家安東尼奧· 達馬西奧(Antonio Damasio)的著名案例,即腹內側前額葉皮質(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的損傷導致行為能力的喪失,但智力沒有受到損害。格拉德維爾於是認為“腹內側部位損傷患者是完全合理的。他們可以有高智商並功能健全,但缺乏判斷力。”

然而對這些病例來說,這種描述並不正確。在現代認知科學的觀點看來,缺乏判斷力的個體是不可能合理的。根據格拉德維爾下設的定義,這些患者已經失去了情緒的能力,所以他們一定是合理的思考者。但是,從現代認知科學的觀點來看卻並非如此。腹內側損傷患者因為情緒調控過程的缺陷,他們實際上(與正常人相比)更不合理,因為這種缺陷導致分析認知能力的下降,進而降低作出最優回應的可能性。正如邏輯是合理性思維的工具之一,情緒也是如此。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