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採取中西醫結合治療。
(1)健脾益腎化瘀湯
組成:黃芪30克, 白術15克, 苡仁30克, 山藥30克, 益母草30克, 丹參30克, 芡實30克, 黨參15克, 陳皮10克, 仙靈陴30克, 白茅根30克。
加減:陽虛加附子、桂枝;浮腫甚加豬苓、大腹皮、椒目、商陸、車前子;表虛易感寒邪加麻黃連翹赤小豆湯;陰虛兼熱加白花蛇舌草、熟地、蒲公英、半枝蓮;氣虛甚加人參;尿素氮高加大黃30克, 附子30克, 生牡蠣30克, 水煎濃縮為150毫升保留灌腸, 每晚1次。
用法:每日1劑, 水煎服。
療效:中西醫結合共治22例腎病綜合征合併氮質血症患者, 遠期完全緩解15例, 占68.1%;近期完全緩解2例, 占9%;部分緩解5例,
(2)健脾補腎方
組成:黃芪30克, 黨參30克, 白術15克, 苦參15克, 茯苓皮20克, 熟地20克, 淮山藥20克, 桑寄生20克, 五加皮20克, 益母草20克, 丹參20克, 山萸肉12克, 杜仲12克。
加減:顏面浮腫嚴重者加麻黃、蘇葉、北杏仁;腰以下浮腫明顯者加熟附子、桂枝;陰虛陽亢明顯者加太子參、麥冬、知母、黃柏、龜版。
用法:每日1劑, 水煎2次, 早晚分服。
療效:中西醫結合共治17例, 完全緩解15例, 占88%, 部分緩解2例, 占12%。 15例完全緩解者均未復發。
(3)蛇蓮合劑
組成:蛇莓、半枝蓮、幹地黃、生黃芪、丹參各100克, 川芎、紅花、當歸、川牛膝、荊三棱、焦白術各50克, 陳皮、甘草各3克。
用法:製成合劑1000毫升。 成人每日服300毫升, 兒童每日服200毫升, 分2次口服。
療效:中西醫結合治療45例腎病綜合征伴高粘滯血症患者, 其中完全緩解32例, 占71.1%, 部分緩解6例,
(4)益腎化瘀湯
組成:生地、枸杞、制首烏、淮山藥、黃芪、澤蘭各15克, 薏苡仁、丹參、徐長卿各30克, 水蛭3克(研沖), 甘草3克。
加減:下肢腫甚加車前子、豬苓;腰痛甚加杜仲、牛膝;陽虛畏寒加巴戟天、仙茅;血尿加琥珀、茜草。
用法:每日1劑, 水煎, 早晚分服。 待尿蛋白轉陰4周後, 將以上基本方製成蜜丸, 每服50克, 每日2次。 在服藥期間配合服雷公藤多甙片劑(10毫克/片), 劑量為1~1.5毫克/公斤/日, 每日3次, 飯後服用。 待尿蛋白轉陰2周後, 減去晚餐後服用的劑量, 隔2周再臧去午餐後服用的劑量, 維持8周後完全停服。
療效:中西醫結合共治43例, 其中完全緩解21例, 部分緩解17例, 無效5例, 總有效率為88.4%。
(5)複方參藤糖漿
組成:雷公藤20克, 丹參10克, 生甘草1.5克。
用法:每劑30毫升, 每次服用10毫升, 每日3次, 並配合辨證論治。
療效:共治19例, 其中完全緩解17例, 部分緩解2例。
(6)健脾益氣湯
組成:太子參9~12克, 茯苓9~12克, 白術6~9克, 陳皮6~9克, 雞內金6克。
加減:肺虛加生黃芪、防風;腎虛加生地、山藥、女貞子、旱蓮草;陰虛陽亢(服激素足量期)加知母、丹皮、白茅根。
療效:中西醫結合共治療74例小兒腎病綜合征, 其中完全緩解55例, 占74.3%, 部分緩解15例, 占20.3%, 無效4例, 占5.4%。 在1個月內腫消, 尿蛋白轉陰者分別占75.7%、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