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藥的量效關係
鐘某,男,30歲,農民。1986年4月16日初診。10日前偶感發熱、頭痛,次日突然雙目失明,右側手足始感麻木,活動稍有不便。第三日,右側上、下肢完全癱瘓。即急入某地區人民醫院治療,診為“視神經脊髓炎”。治療10餘日不見好轉,患者自動出院
-
仙方活命飲合複元活血湯治肝膿腫
呂某,男,37歲,患者于2015年4月16日首次就診于張振忠老中醫工作室,主訴:肝膿腫3月餘,自覺右側脅痛,發熱,體溫37.5℃,口苦口幹,食欲尚可。舌質暗紅,少苔,脈弦細。B超:肝右後葉膿腫3.5釐米×2.7釐米。 中醫診斷:脅痛。
2017-03-10 10 -
“君子致中和”體悟
“君子致中和”是指君子成人之美,具沖和之德。因為黨參、白術、茯苓、甘草皆為平和之品,不偏不盛,不熱不燥,補而不峻,益而無害,取“君子致中和”之義,所以叫做“四君子湯”。“君子致中和”不僅適用于四君子湯,“中和”更是中醫幾千年傳承不衰的精
2017-03-10 10 -
鄒潤安論薯蕷丸
薯蕷丸是《金匱要略》治療虛勞症的一個著名方劑。然而仲景為何以薯蕷名方,其立方本意是什麼?《方劑學》《醫方集解》(汪昂著)和《中醫治法與方劑》(陳潮祖著)等書都沒有對此方作一講解,而清代醫學家鄒潤安先生在《本經疏證》一書中對此作了精闢的闡
2017-03-10 26 -
高膽紅素血症的中醫治療
膽紅素是血液中紅細胞的血紅素代謝後的廢棄物。主要由血紅蛋白轉化而來,一克血紅蛋白能生成34mg膽紅素。當紅細胞衰老(紅細胞生命週期120天)時,會經過脾臟加以破壞處理而產生膽紅素,膽紅素會經過肝臟作用並由膽管被排至十二指腸中,最後大部分
2017-03-10 18 -
張錫純平肝降壓方
處方:生龜板15克,生鱉甲15克,生龍骨15克,生牡蠣15克,生白芍15克,代赭石15克,懷牛膝60克,生地12克,山藥10克,黃連6克,黃芩10克,黃柏10克,山梔子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紅花6克,降香10克,丹參20克,漢
2017-03-10 11 -
“方證對應”體現辨證施治實質
既然經方辨證體系引入“方證對應”來闡述經方的辨證施治實質,那麼我們首先必須厘清“證”與“方”在《傷寒論》中的定義及其內涵和外延,及其相互之間的對應關係,才能明瞭什麼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方證對應”。 “證”的概念 中醫學中的“證”實際上概括
-
看牙齒辨健康
中醫認為,腎主骨,生髓,齒乃骨之餘。齒與齦和腎﹑胃及大腸都密切相關,因此觀察齒和齦可以初步測知腎和腸胃的病變。 牙齒稀疏或齒根外露,可能腎氣虧。牙齒與腎的關係最為密切,因此,如果一個人牙齒發育不好,通常腎也不好。如成人牙齒稀疏、齒根外露
-
手足癬的中西醫治療
手、足癬是致病性皮膚絲狀真菌侵犯指(趾)間、手、足掌皮膚所引起的皮膚病。臨床上急性損害以丘疹、水皰,慢性損害以鱗屑角化為特點。 手癬中醫稱之為“鵝掌風”。如《醫宗金鑒·外科心法》鵝掌風記載:“此證初起紫白斑點,疊起白皮,堅硬且厚,幹枯燥
-
養血散鬱用當歸
當歸“主咳逆上氣,溫瘧寒熱,癬在皮膚中。婦人漏下絕子,諸惡瘡瘍,金瘡。”(《本經》) 慢性氣管炎、慢性支氣管哮喘,病理多為肺腎陰虛,脾虛生痰濕,其證咳嗽喘逆痰多,咽幹口燥,痰或有鹹味。筆者常用《景岳全書》金水六君煎。此方若去當歸,療效則
-
日晡雙頰紅熱案析
患者張某,女,56歲。於2014年7月13日初診。 主訴:雙頰發紅發熱2月餘。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每日下午3點至5點自覺雙面頰發熱發紅,形體困頓,精神不佳,乏力懶動,納呆食減,伴大便微溏,小便正常,睡眠正常。患者絕經3年余,曾於2年前出
-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治失眠
典型案例 趙某,男,36歲,主訴眠差一年,早醒,醒後難以再次入睡,每遇情志因素則精神緊張,頭脹,胸悶,心情壓抑,焦慮,納差,便秘或大便不爽。查其舌暗紅,苔黃厚,脈弦數。 辨證:少陽不和,樞機不利。 治法:和解少陽,調暢樞機。 方藥:柴胡
2017-03-10 24 -
消風散治療皮膚病
消風散出於《醫宗金鑒 ·外科心法》,由荊芥、防風、當歸、生地、知母、牛蒡子、蒼術、苦參、蟬蛻、石膏、木通、胡麻仁、甘草組成。據其清熱散風、祛濕止癢、養血潤膚等功效,在臨床中加減治療某些皮膚病變,效果顯著,舉例如下。 皮膚瘙癢 李某,女,
2017-03-10 144 -
丹毒的中西醫治療
丹毒是由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引起的皮膚或粘膜、皮下組織內淋巴管及其周圍組織的急性炎症,並伴有惡寒、發熱及全身不適等症狀。如在顏面、咽、鼻腔、耳等處有病灶可引起顏面丹毒;足癬繼發感染及下肢外傷則可誘發下肢的丹毒。營養不良、酗酒、低γ球蛋白血症
2017-03-10 36 -
《本經》疑點兩則辨析
杏仁主“雷鳴”析 《本經》杏仁條謂:“主咳逆上氣,雷鳴,喉痹下氣,產乳,金創,寒心,賁豚”。因其功效以宣肺化痰、止咳平喘見長。蓋肺氣宣則咳逆上氣消除;肺主氣,司呼吸,喉為其系,肺氣宣通,則咽喉疾病可蠲;肺與大腸相表裡,肺竅宣通,下竅通利
2017-03-10 11 -
謝繼增辨證治療晚期癌症經驗
導師謝繼增從醫幾十年來,總結出中醫腫瘤創新診法——三印、四觸、兩條線。創新診法配合現代檢驗報告,分清病人病情的寒、熱、虛、實及病位所在,有的放矢應用祛毒、破瘀、攻下等方法,應用四位一體(口服給藥、體外療法、靜點肌注、霧化吸入)綜合治療方
2017-03-10 15 -
排膿散湯治療無名腫塊
胡某,女,38歲,於2015年9月3日初診 主訴:右側頸部腫塊兩天。患者于就診前一天洗澡時不經意間發現右側頸部有一個如核桃樣凸出腫塊,擔心是惡性病變,神情甚是焦慮。刻下診見:頸部腫塊按之柔軟,觸之無疼痛,周邊無黏連,局部皮膚無異常,大小
2017-03-10 41 -
仲景用白術治病的臨床體會(二)
白術的配伍運用 白術加麻黃:解表除濕,代表方麻黃加術湯。《金匱》“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術湯發其汗為宜。”太陽表濕證,胃寒,腰背酸痛,無汗,再加骨節酸痛嚴重,舌苔膩要加白術,說明它不僅是寒,還有濕。麻黃有發汗作用,白術也有一定發汗作用。
2017-03-10 26 -
從柴胡用法談柴胡湯變證
《傷寒論》第97條:“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正邪紛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嘿嘿不欲飲食。藏府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以法治之。”原文明確提出“服柴胡湯已,渴
2017-03-10 16 -
王益謙治痢經驗
病案一 於某,男,2歲。於2005年05月06日初診。 患兒發熱下痢5天。患兒于05月01日開始發熱,腹瀉,大便一日10餘次,呈紅白黏凍狀,已在縣人民醫院住院治療2天症狀無明顯改善。來診時:體溫39.0℃,腹瀉每日10餘次,便呈紅白黏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