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牢記四種養生觀讓身體生機勃勃

伺候著幾畝農田, 閒暇時喝幾杯薄酒是古代普通勞動百姓常見的生活場景。 在重複的生活中, 歷代的醫家在尋找中醫養生真諦的道路上鍥而不捨的前行, 逐漸摸索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養生方法。 所謂中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增強生命活力的一種方法, “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 “養”即保養、調養之意。 總之, 養生就是保護自己讓生命得以康健的意思, 它遵循陰陽五行生化之規律, 對人體進行合理的調養, 讓人不受疾病的侵擾, 保持綠色的生活狀態。

一、養生方法

1、飲食養生

在傳統的中醫理論中,

合理的飲食可以調理體內的精氣, 從而實現預防傷病、身強體健的效果。 另外還有“五穀為養, 五果為助, 五蓄為益, 五菜為充。 ”之言, 意思就是說除了需要進行正常的飲食之外, 還要重視五味之間的調和, 所謂五味就是指“酸、甜、苦、辣、鹹”五種滋味。 這五種味道要達到一種平衡、調和的狀態, 否則就會導致營養失衡、體質偏頗, 五臟六腑的功能也會失調。

2、動形養生

中醫認為:“人欲勞於形, 百病不能成”。 因此, 古人在醫療和生活的實踐中摸索出了許多按摩的方法, 如氣功、太極拳、五禽戲等。 不少都是通過觀察自然界中的動物活動而模仿形成的強身健體的鍛煉方式, 經常做可以讓人的體力得到增強, 促進人體的消化與吸收。

3、靜神養生

靜神養生在傳統中醫養生學中有著重要的地位, 古代人認為, 神是身體活動的主宰, 主要保持精神清靜沒有雜念, 就可是讓心得到最大程度的安穩寧靜, 從而保養元氣, 使五臟安和。 這種方式有助於人們預防疾病、延年益壽, 反之如果情緒波瀾起伏, 易躁易怒, 則會導致情志內傷, 損傷肺腑。 如人們常說的暴怒傷肝、憂思傷脾、怖恐傷腎、狂喜傷心等多種身心隱患。

4、調養生息

人體內的元氣有化生、推動血液, 溫養器官、抗拒病邪的作用。 營養攝入的不均衡、勞動和休息沒有把握好、情緒不穩定等多種因素都會讓元氣產生虛、陷、滯、逆的情況, 進而使機體發生病理變化。 中醫的調養法針對這種情況主張通過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放過逸、調飲食、和七情、省言語、習吐納等一系列措施來調養元氣,

從而達到祛病延年的效果。

二、養生觀念

養生並非僅僅依靠著一腔熱血就可以輕易達到延年益壽、防止疾病的功效, 除了要擁有積極的態度之外, 更加重要的是還需要樹立正確的觀念、因此, 養生者在進行養生之時首先就要糾正原來錯誤的觀念, 在正確的方法指導下來進行實踐。

1、整體觀念

人作為一種高級靈長動物, 是一個高度統一的有機體。 身體內的各個器官以及不同的生理活動都是相對一致的, 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彼此受到影響。 因此, 養生需要堅持整體的觀念, 無論是飲食起居還是情緒調節都要尋找到平衡, 絕不能顧此失彼。

2、養補結合

所謂“養”指的就是對身體的調養, 養生的方法有很多, 例如上文提到的飲食調節法等, 有些人會認為養就是補, 所以一味的食用大量的營養食物和補藥, 這種想法是十分錯誤的。 補和養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 雖然補是養生的一部分, 但是 不能把補與養等同起來, 除了補之外, 還有許多其它的養生方法, 如果僅僅只注重補, 就會造成人體營養的過剩, 這樣反而不利於人體的健康。

3、因人而異

因人而異的意思就是說, 每個人都是彼此獨立的個體, 因為其生長環境、居住條件、飲食方式的不同, 使得每個人的身體狀況迥異, 不可能說每一個養生的方法都適合所有的人。 因此養生者需要針對自己的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

這樣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4、把握方寸

凡事過猶不及, 即使是一件好事如果超過了一個“度”的話也會變成壞事, 養生也是如此。 這就要求人們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把握好事情的尺度, 不能過於極端, 避免物極必反的現象。

結語: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