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九種秋季養生粥及它的做法

傳統中醫養生向來注重“食療”, 通過飲食調理提高人體的免疫能力,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九種秋季養生粥及它的做法, 助您秋季養生一臂之力, 幫您調理身體, 潤肺止燥, 養出好氣色!

1、鴨肉海帶蘿蔔粥

鴨腿1只, 海帶50克, 蘿蔔300克, 大米70克, 薑10克, 清水及適量食鹽。

將鴨腿清洗乾淨剁成小塊並晾乾, 海帶、大米均洗乾淨備用。

將鴨肉、海帶、大米一同放入鍋中, 加入清水及薑片, 大火燒開後, 轉用小火燉熟, 讓如白蘿蔔塊, 繼續燉, 直至蘿蔔煮爛成粥, 加調料調味即可。

2、沙參銀耳粥:

沙參50克, 銀耳50克, 粟米50克, 冰糖10克。

沙參洗淨,

放入陶器罐內, 放入清井水, 先煮30-40分鐘, 去沙參, 放入銀耳, 栗米(均洗淨), 再煮1小時放入冰糖, 再熬10-15分鐘, 即可食用。

3、生地麥冬粥:

生地黃50克, 麥冬(去芯)40克, 粳米50克, 金錢枝桔餅30克。

將生地黃、麥冬洗淨, 切成碎片, 裝入已消毒的紗布袋內, 放入陶器罐內, 放入清井寫 水, 先煮1小時, 撈去布袋去渣, 放入粳米(洗淨)熬粥30分鐘, 即可食用。

4、杏仁川貝百合粥:

杏仁30克, 川貝母15克, 百合30克, 粳米50克。

先將杏仁、川貝母、百合洗淨, 裝入已消毒的紗布袋內, 先煮1小時, 撈去藥渣後放入粳米(洗淨), 再煮20-30分鐘, 即可食用。

5、桑菊粥:

霜桑葉30克, 菊花30克, 川貝15克, 粳米50克。

將桑葉、菊花、川貝母洗淨, 裝進已消毒的紗布袋內, 入進陶器罐內, 注入清井水, 先煮30分鐘, 撈去藥渣, 放入粳米, 煮30分鐘,

粥成即可食用。

6、黃芪淮山藥粥:

黃芪30克, 淮山藥40克, 粳米50克。

將黃芪洗淨, 切成片, 與淮山藥裝入已消毒的紗布袋內, 放入陶器罐內, 注入清井水, 先煮1小時, 將藥渣袋撈去, 放入洗淨的粳米,煮20-30分鐘, 即可食用。

7、芝麻花生豬肝山楂粥:

芝麻50克, 花生50克, 豬肝40克, 山楂40克, 粳米50克。

將花生去殼, 將芝麻放入陶器罐內, 注入清井水, 先煮1小時, 花生熟後, 放入粳米(洗淨)煮30分鐘後, 再放入豬肝、山楂, 煮5-10分鐘, 即可食用。

8、山楂大棗蓮子粥:

山楂肉50克, 大棗30克, 蓮子30克, 粳米50克。

先將山楂肉、大棗、蓮子放入陶器罐內, 放進清井水, 先煮至蓮子熟爛後, 放入洗淨的粳米, 待成粥後, 即可食用。

9、五穀養生粥

蕎麥、薏米、黑米、芡實、脫皮綠豆、糙米、紅豆、麥仁各1大勺, 紅棗10粒, 桂圓10粒,

粳米100克。

將蕎麥、薏米、黑米、芡實、脫皮綠豆、糙米、紅豆、麥仁洗乾淨, 在水裡浸泡2小時, 桂圓去殼, 紅棗、粳米洗乾淨待用, 將上述原料一同放入高壓鍋中, 再加入1500ml水, 大火噴氣後, 關火, 待氣泄完後再開火噴氣, 如此重複噴氣3次即可。  

以上九種秋季養生粥及它的做法你都學會了嗎?閒暇之餘, 讓自己的心情放鬆下來, 讓養生從“喝粥”開始吧。

相關用戶問答
  • 1回答

    秋季養生的方法

    秋天最大的特點就是“燥”,燥邪易傷陰液,導致肺陰不足,而肺陰不足,就無法向上滋潤口鼻咽喉,所以會出現口幹、鼻幹、咽幹這些症狀。在平時吃一些梨、藕、百合、綠豆等滋陰潤燥的食物,也可以吃綠色中草藥帶茶飲... [詳細答案]

  • 1回答

    男性如何秋季養生

    秋季的特點是由熱轉寒,陽消陰長。所以,秋季養生保健必須遵循“養收”的原則,其中飲食保健當以潤燥益氣為中心,以健脾、補肝、清肺為主要內容,以清潤甘酸為大法,寒涼調配為主要。適宜食物1主食及豆類的選擇大... [詳細答案]

  • 1回答

    紅燒排骨的做法

    紅燒排骨做法一:原料:肋排或小排配料:生薑、蔥、八角一枚、鹽、糖、醬油、料酒、味精、開水做法:鍋裡放合適的菜油,加熱後生薑蔥放入炒香,然後把肋排入入鍋內翻炒,等肉變色發白後,加入醬油、料酒、糖,然後... [詳細答案]

  • 1回答

    秋葵的做法

    黃秋葵食用方法多樣,既可涼拌,又可熱炒、油炸,還可湯食。主要利用方式有如下幾種:1、涼拌:輕輕切除果蒂,置於沸水中2~3分鐘,撈出,涼水速沖,切成細絲,加入各種佐料調製。2、炒食:去蒂後放入沸水中3... [詳細答案]

  • 1回答

    糖醋排骨的做法

    材料: 小肋排適量、料酒1大匙、醬油2大匙、白糖(也可替換成冰糖,色澤更加誘人)3大匙、醋4大匙、清水5大匙、大蒜2個、蔥段、薑片各適量、鹽(可不放,隨意)1小匙。做法: 1。湯鍋注入清水→小排骨入... [詳細答案]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