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法:血府逐瘀東加減。
證候表現:外眼無異常,
視物昏昧,
或頭眼部外傷後,
視力漸喪。
眼底有視神經萎縮的病變,
視網膜血管明顯變細。
全身或見頭痛健忘,
舌色瘀暗,
脈澀。
病因病機:由邪氣或外傷致氣滯血瘀,
脈道阻塞,
目失所榮,
神光泯滅,
終至失明,
眼底則見視神經萎縮之病變。
日久視網膜血管明顯變細,
血瘀於上,
經脈不暢,
髓海不充,
故頭暈健忘。
舌色瘀暗,
脈澀等皆為瘀血之象。
治則治法:行氣活血,
化瘀通絡。
方用:血府逐瘀東加減。
出處:《中醫眼科學》·第十二章瞳神疾病(篇)·第九節青盲(章)
原文:氣血瘀滯主證:外眼無異常,
視物昏昧,
或頭眼部外傷後,
視力漸喪。
眼底有視神經萎縮的病變,
視網膜血管明顯變細。
全身或見頭痛健忘,
舌色瘀暗,
脈澀。
證候分析:由邪氣或外傷致氣滯血瘀,
脈道阻塞,
目失所榮,
神光泯滅,
終至失明,
眼底則見視神經萎縮之病變。
日久視網膜血管明顯變細,
血瘀於上,
經脈不暢,
髓海不充,
故頭暈健忘。
舌色瘀暗,
脈澀等皆為瘀血之象。
治法:行氣活血,
化瘀通絡。
方藥:血府逐瘀東加減。
原方行氣活血,
化瘀通絡之力較強。
病久正虛,
不勝攻逐者,
可去方中牛膝、枳殼、桔梗,
酌加黃芪、黨參、白術、陳皮益氣扶正,
取其攻補兼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