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何謂“五氣所病”、“五精所並”、五病所發”、“五邪所亂”

五氣所病”、“五精所並”、“五病所發”及“五邪所亂”, 皆出自《素問·宣明五氣篇》。 是根據五臟的生理、病理特點, 分別從氣血陰陽的不同角度總結歸納出來的發病規律, 對臨床診斷和治療疾病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1、“五氣所病”是指五臟之氣失調, 氣機上逆所發生的病變。 因心氣不舒影響脾病而為噫, 肺失肅降氣機上逆患病為咳;肝氣不舒影響精神活動, 則可見煩躁不安而多言語;脾失健運, 不能為胃行其津液, 使津液上泛於口而多見吞酸, 因腎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 故主五臟陰陽, 腎氣虛則陰陽相引失常而多致呵欠,

腎陽虛, 陰寒之邪循經上襲於肺而為嚏。

此外, 六腑之氣失調, 也可使人發病。 如胃氣不降則氣逆而為噦;小腸、大腸氣機失調, 致使消化水穀、分清別濁、傳導糟粕的功能失常而引起泄瀉;下焦如瀆, 主水液代謝, 若下焦氣機失調, 不能通泄水液, 使水液泛溢而引起水腫, 膀胱氣化失常, 小便不通利而為癃閉病, 膀胱氣虛不固而為遺尿, 膽與肝相表裡, 膽鬱及肝, 也可使人發怒等。 總之, 臟腑之氣失調, 氣逆所致病變是比較複雜的。

2、“精所並”是指五臟精氣乘虛併入一髒, 導致該髒邪實所發生的情志病變。 五勝的精氣在正常情況下, 是各藏其髒, 各守其職的。 若乘虛合併於某一髒, 使其氣實就成為致病因素而發病。 精氣並於心,

使心氣有餘而為喜, 因喜是心志;若並於肺, 使肺氣有餘而為悲, 因悲是肺志;若並於肝, 使肝氣橫逆犯脾, 脾病而為憂, 因憂是脾志, 若並於脾, 使脾氣偏勝則乘腎而為畏(腎志為恐, 畏與恐同);若並於腎, 則腎氣有餘而為恐。

3、“病所發”是指五畦發病有一定的規律。 如腎為陰髒而主骨生髓, 所以其病發於骨髓;心為陽髒而主血, 所以其病發於血, 脾為陰髒而主肉, 所以其病發於肉, 肝為陽髒而主舂, 發病的根源在於冬;肺為陰髒而主秋, 發病的根源在於夏。 關於肝發病之源在冬, 肺發病之源在夏, 這是根據陰陽盛衰的道理來說的。 夏季陽氣偏盛, 陰氣衰而陰病發于夏;冬季陰氣盛, 陌氣衰而陌病發子冬。

4、“邪所亂”是指病邪侵襲人體引起陰朋失調的五種病態表現。

邪氣入于陽, 則出現熱擾神明而為狂, 是陰不勝陽的結果;邪氣入于陰, 則血脈阻滯不通而為痹;陽主氣, 邪氣與陽氣搏擊於上部, 州氣逆而為頭痛巔頂之疾, 陰主液, 邪氣侵入于陰, 損傷陰渡, 則津液不能上承而為疳啞;病邪由陽入陰, 陰勝則靜, 病邪由陰出陽, 陽盛而為怒等。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