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疾病預防>正文

調肝扶脾“調和”之法治療過敏性紫癜

過敏性紫癜可發于任何年齡段, 好發于兒童, 常見發病年齡為7~14歲, 男女比約為1.4:1, 發病有明顯季節性, 以冬春季發病為多見, 夏季較少。 多數患者發病前1~3周有全身不適、低熱、乏力及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驅症狀, 起病急驟, 以皮膚紫癜為首發症狀, 多見於下肢遠端、踝關節周圍及臀部等負重部位, 軀幹極少累及。 特徵性皮疹為高出皮膚, 初為小型蕁麻疹或粉紅色斑丘疹, 壓之不褪色。 紫癜常成批反復發生、對稱分佈, 伴皮膚水腫、出血水皰, 甚或壞死, 形成潰瘍。 本病也可早期表現為不規則發熱、乏力、食欲減退、頭痛、腹痛及關節痛等非特異性表現。

紫癜較輕微或缺如之時往往早期診斷困難。

中醫治療本病急性期、初期屬實、屬熱者多, 治療以祛邪為主, 包括為祛風、涼血、活血等;病程遷延, 長期反復發作者, 屬虛證, 治療以補虛為主, 突出以為益氣、滋補肝腎等;虛實夾雜則當攻補兼施。 本病西醫無特效治療, 中醫治療有效, 但若合併顱內出血、腎功能衰竭、腸套疊等嚴重併發症則應中西醫結合搶救治療。 我科從成立之初即治療多例混合型過敏性紫癜患者, 療效確切, 現將治療經驗彙報如下:

要提高臨床療效除臨床辨證論治外仍需注意以下情況。 1.重視祛風與除濕;2.活血化瘀貫穿始終;3.調和肝脾(胃腸)以收功。 中醫醫理認為肝主疏泄,

乃藏血之髒;脾主統血。 患者或外感熱毒, 邪毒傷肝, 或病程長久、情志不遂、肝氣不舒, 肝失疏泄, 藏血失司;或鬱而化火, 火迫血行;或肝鬱氣滯, 氣滯血瘀, 血不歸經;或肝鬱脾虛, 脾不統血, 血溢脈外。 過敏性紫癜常有外感、飲食不當等誘因, 若素體脾胃不足者更易導致本病, 脾虛濕熱膠結並反復發作。 唐容川以“和法”為血證第一大法, 在此基礎上我們提出調肝扶脾(胃腸)之法, 臨證注重柔肝和血, 常用柴胡、白芍為對藥, 視其“濕、熱、瘀、虛”不同酌加茯苓、蒼術、薏苡仁;黃芩、黃柏、商陸;赤芍、三七、丹參;白術、黨參、黃芪等, 配合仙鶴草、紫草、茜草根等對症止血。 而對於病程較長而遷延反復者, 疏肝健脾同時配合活血祛濕之法。 常用方藥有小柴胡湯、歸脾湯、參苓白術散、四君子湯等。

過敏性紫癜容易反復, 我們在治療疾病過程中應積極做好如下方面:急性期或出血量多時, 應限制患者活動, 臥床休息;平時注意起居有時, 勞逸結合, 參加體育鍛煉、增強體質, 預防感冒;積極清除感染灶, 防治上呼吸道感染, 控制扁桃體炎、齲齒、鼻竇炎, 以及腸道寄生蟲等疾病;積極找出過敏原, 避免食用可疑食物及使用可疑藥物, 避免異體蛋白攝入及進食未煮熟的食物。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