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太極拳是比較艱苦, 因為它的拳法種類太多, 要想學好需要下功夫。 下面, 小編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關於太極拳的三動三不動的練習方法以及其要領解釋, 一起跟著小編學習一下吧!
太極拳三動三不動
習練太極拳艱苦的不是練拳苦, 而是必須遵拳理拳法, 太極拳按陰陽學說規範的動作行功, 循規蹈矩而不得有隨意性。 有習練者認為, 為了早日出功夫, 多練, 人家一天練3小時, 練6小時、9小時總可以吧?回答是不可以!得大意不得。 太極拳的每個動作, 由陰動和陽動組成。 陰動的起點是陽動的止點,
太極拳在武術門派中, 是極為嚴格規範的拳種, 體會太極拳定要守規矩行功, 沒有明師指導, 練十年二十年, 白了頭也不知道太極拳是怎麼回事。 說白了, 要求後來學子, 要按規矩練拳、用心體悟。 在修煉中, 融匯楊禹廷晚年不主動, 不妄動、沒有動意、不丟不頂、手腳結合等絕妙精髓功法。 總結出太極拳三不動、手上三不動、肢體三不動。 周身三不動:不能有動意、不主動、不妄動。 手上三不動:不動、不丟、不頂。 肢體三不動:手動腳(腿)不動, 腳(腿)動手不動, 手腳(腿)齊動。
練拳、推手、技擊三不動:
一不要有動意,
在行拳操作中, 全然不知動中求靜後發至之技擊要素。 也不去體味動靜相兼的“一處有一處虛實, 處處總此一虛實”之拳理, 不管不顧陰陽變化之規律, 動與動上下不銜而主動妄動, 不是求內部的自然運動, 破壞自身的平衡, 沒有平衡不攻自破。 在打拳過程中, 不可有動意亦不要主動。
手上三不動, 即在推手技擊中, 與對方接手, 在接觸點上要不動、不丟、不頂。 手上三不動是筆者在多年觸點上要不動、不丟、不頂。 手上三不動是筆者在多年修煉身知體悟中, 身上三不動功夫的延伸舒展到手銷, 是太極拳周身上下綜合功力在手上的反映。 “能從人, 手上便有分寸”, “挨何處, 須向不丟不頂中討消息。 ”手上三不動是拳上一陰一陽修煉而得。 實際操作也要周身松空之後,
在體會太極拳結合實踐運用中, 練拳、推手、技擊, 在大多情況下, 均為手動腳不動, 只有在特定的環境中, 手腳上下同時運動。
一動:兩掌前伸(手動腳不動)。
二動:兩掌展開, 面東漸至而南, 右臂從向東漸向南漸至向西, 運行180°(腳動手不動)。
三動:兩腕上棚, 左右臂向正南面前上方交落, (手腳齊動)。
四動:兩掌交下落, 松肩垂肘, 以兩碗與肩平(手動腳不動), 曲膝微蹲(腳動手不動)。
以手動腳動不動, 手腳齊動之拳法練拳可以練出功夫。 太極拳陰陽變化、虛實開合,
對方進攻, 防方進攻, 防方腳動手中定不動, 弓步變從步。 對方攻多少, 防方退多少, 如攻一尺退一尺, 攻二尺退二尺, 對方定步進攻已到極限, 此時防方腳不動手動, 回撤一寸對方都失控。 此拳法雙方可試, 極為靈驗。 太極拳的拳理拳法動靜相兼, 最忌主動、妄動、上下起伏有悖太極拳學。 還是重複老話, 盤拳行功循規蹈矩、潛心研習、上下相隨, 內外雙修的三個三不動拳法。 武禹襄大師早有明示“從此做去, 一年半載, 便能施於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