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名“滯下”, 亦稱“腸澼”。 滯下, 是形容大便次數增多, 雖急欲排便, 但不能通暢, 肛門重墜, 如有物阻滯的感覺。 腸澼, 是形容腸內有積滯, 排便時澼澼有聲。 本病為夏秋季常見的腸道急性傳染病, 臨床以腹痛、粘液膿血樣大便、次數增多而量少、裡急後重為主證。 多因腸胃內虛, 攝食生冷瓜果不潔之物, 以致濕熱內蘊, 毒滯腸中所致。 古代對痢疾的論述, 範圍頗廣, 除包括菌痢和阿米巴痢疾外, 還包括其它某些腸道疾病在內。 根據臨床特點和誘發因素等, 分為“風痢”、“寒痢”(冷痢)、“濕熱痢”(熱痢、赤痢、赤白痢)、“寒濕痢”(濕痢)、“水穀痢”、“噤口痢”、“白痢”、“五色痢”、“休息痢”、“久痢”(遷延痢)、“疫毒痢”等,
相關用戶問答
-
1回答
請問如何治療細菌性痢疾?
急性痢疾:急性痢疾根據症狀又分為輕型,普通型,重型和中毒型4種.在中毒型中,根據病情又分為休克型和腦型.雖然家長不必對孩子的病況進行嚴格的分型,但應瞭解痢疾的基本症狀和病情變化的結局. [詳細答案]
-
2回答
七個月的寶寶細菌性痢疾,吃什麼藥
首先指出小兒用慶大黴素的問題,慶大黴素在成人腹瀉效果很好,但對小孩來說存在耳毒性問題,不列為首先藥. [詳細答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