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痢疾_時病

痢疾

古名“滯下”, 亦稱“腸澼”。 滯下, 是形容大便次數增多, 雖急欲排便, 但不能通暢, 肛門重墜, 如有物阻滯的感覺。 腸澼, 是形容腸內有積滯, 排便時澼澼有聲。 本病為夏秋季常見的腸道急性傳染病, 臨床以腹痛、粘液膿血樣大便、次數增多而量少、裡急後重為主證。 多因腸胃內虛, 攝食生冷瓜果不潔之物, 以致濕熱內蘊, 毒滯腸中所致。 古代對痢疾的論述, 範圍頗廣, 除包括菌痢和阿米巴痢疾外, 還包括其它某些腸道疾病在內。 根據臨床特點和誘發因素等, 分為“風痢”、“寒痢”(冷痢)、“濕熱痢”(熱痢、赤痢、赤白痢)、“寒濕痢”(濕痢)、“水穀痢”、“噤口痢”、“白痢”、“五色痢”、“休息痢”、“久痢”(遷延痢)、“疫毒痢”等,

名目較多。 現臨床上一般分為濕熱痢、疫毒痢、寒濕痢、久痢(遷延痢)、休息痢等五種類型。 參見有關各條。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