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藥膳食療>正文

進補要因人因病因時

正確進補無疑有很多好處, 但進補也有很多參數和變數, 最常強調的就是因人、因病、因時而異, 各取所需。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進補, 正確進補可補充身體所需要的營養物質、改善體質、調節臟腑的機能、延緩衰老、美容護膚等等, 所以在數千年來中華民族繁衍昌盛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進補也有很多參數和變數, 最常強調的就是因人、因病、因地、因時而異, 各取所需。

因人而異

由於性別、年齡、生理狀況、形體差異以及個人生活習慣的不同, 對膳食會有不同的要求, 因此, 對於保健食品的選擇不能千篇一律。

同樣的一種補品對一類人可能效果顯著, 而對另一類人可能適得其反。

例如牛奶對大多數人是理想的營養食品, 但少數人體內缺少乳糖酶, 食後就會出現腹脹不適甚或腹瀉;食用同等劑量的龍眼肉, 有人食後能安眠, 有人則上火失眠。

體質虛弱的老人進行食補時, 注意首先區別陽虛還是陰虛, 陽虛宜多選用羊肉、狗肉等進補, 而陰虛則宜食龜肉、鱉肉、鴨肉、蛤蜊肉等滋陰食品。

因病而異

無論藥療還是食療, 中醫有個基本原則是對應性治療, 即“補不足, 損有餘”, 按照中醫理論, 食療過程中應遵循“寒者溫之、熱者涼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的原則。

而對疾病, 則應根據其輕重緩急的不同, 遵循“急則治其標, 緩則治其本”的原則。

“標”是疾病的臨床表現和症狀, “本”是疾病發生的機理和病機, 一般慢性疾病多從治本著手, 急性病則多先治其標再治其本或標本同治。

因此, 對不同的疾病, 食補也應有不同的食補原則。 如糖尿病病人飲食以益氣養陰為主, 食療的原料以山藥、麥冬、枸杞多見。 腎病患者, 可服茯苓皮、黑豆等。

因時而異

一年四季春溫、夏熱、秋涼、冬寒, 氣候的不斷變化, 對人體生理機能會產生一定影響。 中醫學認為飲食順應四時變化, 能保養體內陰陽氣血, 《飲膳正要》說:“春氣溫, 宜食麥以涼之;夏氣熱, 宜食菽以寒之;秋氣燥, 宜食麻以潤其燥;冬氣寒, 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 ”

春屬木, 應於肝, 肝亢於春, 肝木過旺可克制脾土, 因酸味屬木, 故“省酸增甘,

以養脾氣”, 宣導應少食酸澀、油膩食物, 以增強脾胃功能, 保護稚嫩的陽氣。

夏季五行屬火, 在味為苦, 在髒為心, 心氣火旺, 能克肺金, 故夏季飲食之味, 宜減苦增辛以養肺。 夏季心旺腎衰, 雖天氣炎熱, 不宜過食冰冷, 以免腹部受寒氣, 民間就有“冬吃蘿蔔夏吃薑”的說法, 忌食肥甘油膩難以消化和腐敗變質食物, 以免發生疾病。

秋季肺氣金旺, 氣候涼爽, 但易出現乾燥氣候, 故秋季飲食養生應以防燥護陰、滋腎潤肺為主, 飲食應注意“少辛增酸”, 以養肝氣。 具體點說, 應少吃椒、蔥、薤、蒜等辛燥食品, 多進芝麻、糯米、蜂蜜、甘蔗、菠菜、白木耳、梨、乳品等柔潤食物, 順應秋天沉降之氣, 適當進補, 民間有“貼秋膘”的說法。

冬季寒氣當令, 寒為陰邪, 易傷腎陽。

故冬季飲食以保陰潛陽為原則, 應進熱食, 並給予溫補陽氣類膳食, 可選用牛羊肉等溫補性食物, 還應注意多食用些菠菜、豆芽等新鮮蔬菜, 不可食生冷食物。 因冬屬水, 應於腎, 冬季腎水正旺, 咸屬水, 心屬火, 多食咸容易助水克火, 令心受病, 苦味屬心, 多食味苦食品, 以保心腎相交。 冬天陽氣聚於內裡, 還容易上火, 此時不可吃苦寒瀉火的食物, 要遵循用寒遠寒的原則, 冬天多吃些蘿蔔能使火氣消下去。

此外, 還要注意根據地域及相應的氣候、環境不同, 選擇不同的進補方法, 在此不再贅述。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