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在五行中屬土, 位於中舟, 職司運化, 升清降濁。 為後天之本, 氣血生化之源。
在病理情況下, 脾土也會受到戕害, 造成脾土壅鬱, 運化功能失常, 水穀不能化為精微、氣血, 且無以升清降濁;則水反為濕, 穀反為滯。 久之, 水濕釀成痰濁, 壅塞於脈絡之中, 阻滯氣血的正常運行, 則會出現臟腑功能失調的諸種證候。 如清陽不升, 精微失布, 腦府失養, 可出現眩暈、頭痛、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等症;痰濁壅塞於心之脈絡, 則可出現心胸憋悶、疼痛、短氣、喘息不得臥等症;痰濁蘊肺, 肺失宣降, 肺氣上逆, 則可出現喘促氣急、咳嗽、咯痰等症;痰客於肝之脈絡,
脾土之所以受到戕害, 一般可有以下幾種原因。
一是飲食所傷:飲食不節, 饑飽無度, 又嗜食或過食辛辣、肥甘、厚味、黏膩、腥膻、生冷、不潔之物, 則呆胃滯脾。 二是憂思氣結:憂愁思慮過度, 損傷脾胃, 則樞機不利, 升降功能滯塞, 氣機痹阻。 三是肝鬱傷脾:肝屬木, 脾屬土。 在正常情況下, 肝木要制約脾土, 使之不致運行太過。 若鬱怒傷肝, 致肝氣過旺, 過度克制脾土, 則脾胃虛損。 四是過勞傷脾:包括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
以上導致脾虛的原因中, 除脾臟本身外, 均與脾之所克與脾被所克之髒有關, 即與肝腎有關, 與生養脾土之“母”, 即心的關係更為密切。
《內經》曰:“心者, 君主之官”, 五行中屬火, 有助脾的運化, 胃的受納腐熟之職。 脾為後天之本, 氣血生化之源, 但需心血之濡養, 心神之主宰;心對脾的正常運行起至關重要的作用。 若心陽不振, 心火不能生養脾土, 致脾陽虛衰, 陰寒內生, 則腎水侮之, 肝木乘之, 使脾土愈虛。 若心陽振奮, 君主之官昌明, 心火正常下降於腎, 使腎水不寒,
因此, 在某種意義上說, 養心即是健脾。 養心之法, 可補益心氣, 振奮心陽, 溫通心脈, 養育心血, 養心安神, 清心瀉火等, 結合具體證型臨時加減變通之, 以順應心之屬性, 解脾土之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