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雲:“善治者治皮毛”, 故解表一法, 具有早期治療、控制病邪入裡、從而獲得及早康復的積極意義。 今觀不少醫生治外感以辛涼為多, 筆者認為外感初起惡寒未罷, 舌不紅、口不渴、咽不紅腫者, 一般不宜用辛涼之品。 辛涼藥雖不比苦寒藥, 但其也有涼遏之患, 只不過不像苦寒藥那樣冰伏而已。 故而言之, 外感病初起以用辛溫藥為宜。 尤其冬季(11~12月)之間, 大多患者以感寒居多, 此時人體腠理緻密, 辛涼藥既不對症, 也難開腠理, 故服之多於事無補。 若症見風溫初起, 用銀翹散治之。 也可在大隊辛涼藥中, 適加荊芥、防風等辛溫之品,
關於辛溫藥的使用, 當以桂枝、蘇葉、荊芥、防風、蔥豉之類為宜。 藥後常能發洩腠理, 一汗而解。 若屬桂枝湯證者, 則可用桂枝湯全方。 若寒熱無汗, 鼻寒聲重, 身痛且伴咳嗽者, 常用荊芥、防風, 配肺經藥。 如桑白皮、杏仁、陳皮等同用。 至於一般的外感寒熱, 症狀輕微者, 當推蔥豉湯輕散即可。
對於桂枝湯, 有“桂枝下嚥, 陽亢則殆”之古訓, 故醫者見發熱多不敢輕易取用。 實則用桂枝湯, 如配伍得法, 往往可收奇效。 仲師立桂枝湯, 其中既有姜桂辛甘發散之品, 又有芍藥酸甘化陽之藥, 實有左右逢源之妙。 只要辨證得法, 用之何懼。 當然, 若用單味桂枝, 其性偏陽, 實有動氣耗血之慮, 但需知藥物是以偏制偏,
冬季外感宜治以辛散, 筆者臨床常用敗毒散加減, 就是取其辛溫發散之功而每每獲效。 一得之見, 與同道共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