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論治本病, 多從風、虛立論, 如《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記載:“此證俗名鬼飯疙瘩。 由汗出當風, 或露臥乘涼, 風邪多中表虛之人。 初起皮膚作癢, 次發扁疙瘩, 形如豆瓣, 堆累成片。 日癢甚者, 宜服秦艽牛蒡湯;夜癢重者, 宜當歸飲子服之。 ”
趙炳南強調治病要從整體出發, 辨證時必首辨陰陽, 分清虛實, 補其不足, 損其有餘。 另外, 趙炳南還重視顧護氣血的平衡。 氣屬陽, 血屬陰, 人身氣血, 各具陰陽之性, 互為其根, 以維護人體的健康。 氣血暢通條達則正氣充實、陰平陽秘, 疾病得以治癒。
趙炳南學問源自《醫宗金鑒》和師傳, 以及多年的實踐經驗, 他體會, 許多皮膚病的發生與陰陽不調、氣血失和有關, 而慢性蕁麻疹亦是如此。 古人居處起居遠較今人落後, 感受六淫邪氣機會良多, 且寡衣少食, 故外易中風寒, 內易傷血虛, 寒氣凝滯, 故稽留日久;虛則邪戀, 故隱疹不消, 同為慢性蕁麻疹之常見病因。 但古人質直, 所知者少, 所慮者少, 今人反之, 日出即作, 日入不息, 殫精竭慮, 競逐榮勢, 神無以安, 精不能藏, 神不能安則陰陽乖, 精不能藏則氣血竭, 故出現陰陽失調, 氣血不和亦屬必然。 趙炳南熟於世態, 洞悉病因, 深知現代人生活規律、體質特點, 因而在風寒、血虛兩型之外, 另列陰陽不和, 氣血不調一型, 補《醫宗金鑒》之未逮。
對於慢性蕁麻疹患者, 趙炳南每每辨證為陰陽失調、氣血失和, 處以調和陰陽、中和氣血之法。 此類患者多為勞心之人, 平素勞累操心, 日久則致臟腑陰陽氣血功能失調, 表現為上火下寒、上實下虛、經絡阻隔、氣血凝滯的陰陽不調證, 常表現為皮疹反復發作, 伴有不定時的頭痛頭暈、乏力、手足常發涼, 而手足心又發熱;或自覺畏寒, 又有五心煩熱, 腰痛;心悸、心煩、失眠、健忘、頭暈、耳鳴、腰酸腿軟、潮熱盜汗, 睡眠不實, 多夢易驚;口舌生瘡、口渴唇裂, 經常出現腹脹、腹痛、腹瀉等症, 女子可伴有帶下、月經不調、少腹痛等不適。 舌體胖、邊有齒痕, 舌質紫暗或淡, 脈象多弦滑, 或沉細, 或芤, 或澀等。 趙炳南治療中喜用天仙藤、鉤藤、首烏藤和雞血藤,
藤主通, 能循脈絡, 無微不至。 陰陽所以不和皆不通之故也, 不通則氣血不和, 常致氣滯血瘀。 藤類藥纏繞蔓延, 縱橫交錯, 無所不至, 可通行十二經脈, 行氣活血。 其中天仙藤性苦溫, 歸肝、脾、腎經, 用之可祛風活血利水, 使氣無不行, 血無不活, 周身上下得以條達;鉤藤性甘, 微寒, 歸肝、心包經, 輕能透發, 清能泄熱, 故可清熱平肝, 下氣寬中。 此兩味藥主陽, 調氣, 皆可祛風。 首烏藤, 性甘、平, 歸心、肝經, 有養血益肝安神之功;雞血藤, 苦, 微甘、溫, 歸肝經, 有養血活血調經之功。 此兩味藥主陰, 皆有養血之功。 故四藥合用, 使氣行血活, 以達調和陰陽之功。 另外, 近代藥理學研究表明, 雞血藤、首烏藤等藤類藥物,
上方案例中的患者平素情緒急躁, 勞累操心, 日久陰陽失和, 心腎不交, 水火不濟, 表現為心煩多夢, 腰酸乏力;火熱灼傷脈絡, 則出現口腔潰瘍;另一方面, 由於肝陰暗耗, 肝陽偏亢, 故頭痛, 加之風邪侵襲, 故出現風團、瘙癢。 方中四藤調和陰陽氣血, 萼梅花開鬱和中, 趙炳南常用此藥消頭眩心不安, 合歡花、合歡皮及蓮子心解鬱清心除煩, 趙炳南常用對藥金蓮花和金雀花治療口腔潰瘍, 因兩味藥清熱解毒, 消腫止痛, 且花類藥有輕揚上浮之性, 可引藥上行, 直達病所。 另外, 還使用祛風藥浮萍配合丹皮、丹參涼血行氣之品, 達到“風血同治”的作用。
趙炳南常用外治四法
邪有深淺之別, 同為陰陽失調, 氣血不和, 有傷乎內者, 症見頭暈頭痛、乏力腰酸、手足發冷或手足心發熱、月經不調等症;隱疹乃傷乎外者, 病在五體之毛脈皮肉, 則起風瘙隱疹, 故當以外治之。
對於本病的外治, 古人妙法良多:丹溪有黃瓜水調伏龍肝外治之法, 《證治準繩》有外治風癮疹百治不瘥神效方, 《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中有“外用燒酒浸百部, 以藍布蘸酒擦之”之法。 趙炳南師古不泥, 常用四法外治本病, 均取其止癢治標作用, 而其應用又有陰陽、表裡、氣血、虛實、寒熱之分。
1、楮桃葉性味甘涼, 水劑浸浴適用於老年人血虛, 不能濡養,皮膚乾燥,遇風則癢者,用楮桃葉0.5千克,水5000毫升,煮沸30分鐘後濾過備用,先以藥液溻洗,以後加以浸浴,具有潤膚止癢的作用。
2、玉樹油辛涼芳香,富含揮發油,由桉葉油等組成,具有辟穢解毒、消腫止痛、安神止癢之功,外擦可以辛涼清解,宣散風熱,適合風熱侵襲、皮疹顯著瘙癢者。本品有一定刺激性,皮損破潰處忌用。
3、龍葵30克,龍膽草15克,香附15克。水煎,濕敷患處。主要適用于蕁麻疹肝膽熱盛者。熱盛生風則起風團而癢,內服龍膽瀉肝湯,外用則取龍葵清熱解毒、活血消腫之功,及龍膽草清熱燥濕瀉火之能。正如古人所言:龍葵能治痘風瘡,遍身風癢。香附煮汁熏浴,令汗出五七度,除癮疹,止瘙癢。三味藥合用,有清有散,共起瀉火息風之功。
4、槁本120克,川椒15克,苦參60克,石菖蒲30克。水煎,外洗。主要用於風寒濕相合所引起的蕁麻疹。槁本辛溫祛風,川椒辛溫殺蟲止癢。苦參殺蟲燥濕止癢,石菖蒲辛苦溫,殺諸蟲,治惡瘡疥瘙。四味藥物合用,辛能祛風,溫能散寒,苦能燥濕,共達消疹之目的。
對於本病的預防調護,趙炳南認為,慢性患者雖經治癒,近期無新生皮疹,但為了減少復發,最好在治癒後再服藥一階段,這樣才能達到減少復發的目的。在治療期間或在恢復後,應注意飲食的禁忌,不宜服用魚蝦、辣椒、煙酒等腥發動風和刺激食物,避免誘發因素,以免引起該病的復發。
不能濡養,皮膚乾燥,遇風則癢者,用楮桃葉0.5千克,水5000毫升,煮沸30分鐘後濾過備用,先以藥液溻洗,以後加以浸浴,具有潤膚止癢的作用。2、玉樹油辛涼芳香,富含揮發油,由桉葉油等組成,具有辟穢解毒、消腫止痛、安神止癢之功,外擦可以辛涼清解,宣散風熱,適合風熱侵襲、皮疹顯著瘙癢者。本品有一定刺激性,皮損破潰處忌用。
3、龍葵30克,龍膽草15克,香附15克。水煎,濕敷患處。主要適用于蕁麻疹肝膽熱盛者。熱盛生風則起風團而癢,內服龍膽瀉肝湯,外用則取龍葵清熱解毒、活血消腫之功,及龍膽草清熱燥濕瀉火之能。正如古人所言:龍葵能治痘風瘡,遍身風癢。香附煮汁熏浴,令汗出五七度,除癮疹,止瘙癢。三味藥合用,有清有散,共起瀉火息風之功。
4、槁本120克,川椒15克,苦參60克,石菖蒲30克。水煎,外洗。主要用於風寒濕相合所引起的蕁麻疹。槁本辛溫祛風,川椒辛溫殺蟲止癢。苦參殺蟲燥濕止癢,石菖蒲辛苦溫,殺諸蟲,治惡瘡疥瘙。四味藥物合用,辛能祛風,溫能散寒,苦能燥濕,共達消疹之目的。
對於本病的預防調護,趙炳南認為,慢性患者雖經治癒,近期無新生皮疹,但為了減少復發,最好在治癒後再服藥一階段,這樣才能達到減少復發的目的。在治療期間或在恢復後,應注意飲食的禁忌,不宜服用魚蝦、辣椒、煙酒等腥發動風和刺激食物,避免誘發因素,以免引起該病的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