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中醫健康標準之正邪觀

中醫的健康標準是什麼?就是陰陽平衡、氣血和調、形神相諧、經脈通暢。 而所謂正氣, 就是維護機體健康狀態的功能。 主要表現為防病及自身的調節與修復。 正氣對邪氣而言, 其主要作用是防禦外邪的侵入和對入侵之邪的清除。 因此, 正氣充沛的人禦邪或祛邪的能力就強, 反之則弱。 但常人對正氣的誤識在於:正氣充沛了就可抵禦一切邪氣而不生病;即使病了, 也容易康復, 所以正氣越多越好。 因此早在古代就已形成了養生重補、病後喜補的風尚。 古醫所謂“大黃救人無功, 人參殺人無罪”的說法就是對此積弊的無奈針砭。

中醫的正邪觀奠基于《黃帝內經》。 先看看它的一些著名論斷:“正氣存內, 邪不可幹”、“邪之所湊, 其氣必虛”。 這是對正氣重要性的高度肯定。 但常人不知的是, 正氣的抗邪能力是有前提限制的。 一是正氣主要是防可經鼻及皮膚等處侵入的外邪。 二是當邪氣過強或帶有傳染性時, 即使正氣不虛也多會致病。 三是飲食而入的邪氣, 如膏粱醇酒或有毒之物則是正氣所防不住的。 四是正氣自身的祛邪潔淨功能也有前提限制的。 這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量上。 如食入害物久而量多, 則難以消除。 二是邪氣致病的結果上。 如僅致功能失調, 則假以時日可以調整。 但如已致實質性病變, 則大多難以複正了。 所以正氣不是萬能的。

不僅如此, 正氣如果過度了, 還會生病。 對此, 《內經》及後代醫家早就有了不為大家熟悉的經文:如“氣有餘便是火”、“壯火食氣”。 就是說, 氣多了就會產生火, 而過旺的火又會損傷元氣。 由此可見, 正氣並不是越多越強越好, 而也是必須有度的。 過度了, 就會走向反面。 更何況《內經》中還有對大小諸毒的治法訓則。 這才是《內經》等對正氣認識的完整而正確的辨證觀。 再如著名的治病八法:汗、吐、和、下、溫、清、補、消。 其中祛邪的就占了五法。 也同樣說明了祛邪法的常用性、必要性和重要性。 更有民眾所不瞭解的是:在古代文獻中常有諸如“邪之所湊, 其氣必虛”之類的用“必”非必的寫法。 之所以用“必”, 只是為了強調而並無絕對之意。
另外, 在傳統中也常有某一命題而有兩說的現象。 如有了“扶正即所以祛邪”之說外, 還有“祛邪即所以扶正”之謂。 其目的也都只是為了強調一點而非否定其他, 故後人不能印定眼目而死讀死做。

我們先看看臨床上的事實:誰見過感冒、類風關、高血壓、糖尿病、子宮肌瘤、脂肪肝、乙肝等許多急慢性疾病主要是用補法作為常規療法的?再看生活中的事實:女性多食含有激素樣物質的補品, 就會增加乳腺、子宮、卵巢等組織的發病概率。 小孩因吃得太好而致營養過剩病明顯早發和多發。 大人吃得太好而脂肪肝、糖尿病等猛增。 又比如癌症, 我們都能無可爭辯地看到這一事實:生癌症的大多數病人在平時都較少生病。 而平時病懨懨,

一直吃藥不斷的人卻較少生癌。 同樣的, 即使生了癌症後也是青壯年發展惡化快, 而老年人則慢。 這說明什麼道理呢?青壯年的新陳代謝水準高, 即中醫所謂氣盛火旺, 就好比肥沃的土地有利於害蟲的生長。 而虛弱或年邁之人則相反。 可見火旺是癌症發生的土壤, 而毒則是癌症的主要原因, 其虛只是因實邪或化療所致。 這是已被我數十年治癌實踐所證明的結論。

由上可知, 正氣無疑是重要的, 但“正氣決定論”則是錯誤的。 正氣只要夠就行, 因此營養只要夠和均衡就行。 否則就會適得其反。 所以不論是養生還是治病, 都應以自身狀況和病情為據。 該補則補, 該瀉則瀉。 總以邪去正安為務。 盲目誤補不僅助邪也會生邪,

其害也大。

改革開放以來, 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食譜的改變以及環境污染的加劇, 現在因營養不足而虛弱致病的情況已明顯減少, 而威脅人類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已轉變為主要是由各種邪氣或毒素所形成的實病或毒病。 故隨此變化, 在邪正關係的總體把握上, 祛邪應比扶正顯得更加重要。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