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會微笑?是開心?還是人們希望開心?選擇這兩個答案時一定要謹慎——根據社會心理學實驗期刊的一份研究顯示——堅持認為答案是後者的人, 以後再微笑時, 會沒有以前那麼開心呢。
第二種解釋雖然有點犬儒色彩。 實際上這種解釋有完備的心理學理論支撐, 這種理論叫做“面部回饋假說”, 理論認為微笑和其他面部表情會對情緒造成積極影響。 要證明這個理論難度很大——如何去測量人們在微笑前後的情緒變化?情緒的變化是微笑本身造成的?還是讓他們發笑的東西造成的?要判定很難。
但是問題再難也難不倒聰明的研究人員, 他們依然找出了研究辦法。 1988年Fritz Strack、 Leonard Martin、和 Sabine Stepper發表了一份研究了, 在實驗中他們讓參與者用嘴或牙齒咬住鋼筆, 用牙齒咬住鋼筆要用到和微笑相同的肌肉組, 而用嘴唇含住鋼筆則無法微笑, 參與者要在嘴裡有鋼筆的情況下觀看卡通片。 結果顯示, 現對於用嘴唇含住鋼筆的人, 用牙咬的人表示看卡通片時更開心。 後續研究中, 研究人員讓參與者發出特定母音強迫他們做出微笑和其它表情, 結果再次驗證了之前的研究結果。 微笑冷卻了進入鼻腔的空氣, 改善人的情緒, 這種理論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微笑也有心理學的因素在起效:皺眉不會改變鼻腔氣流, 但是卻能增加人們的難受程度。
研究發現, 被告知反應式微笑理論的人們微笑時感覺更快樂, 但是被告知前攝式微笑理論的人們不微笑時反而更快樂。 所以, 一旦告訴你微笑讓你快樂, 微笑就失去了讓人開心的作用。
研究人員同時讓63名學生——一半被告知反應式微笑理論的學生, 一半被告知前攝式微笑理論的學生觀看圖片,
實驗結論是強迫心情低落的人發笑反而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