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香港媒體報導, 臺灣歌手蕭亞軒(Elva)的母親葉秀玲女士因病過世。 蕭亞軒近日忙於處理母親後事, 經紀人稱其情緒已崩潰。
生、老、病、死作為人生不可避免的的階段, 每個人都要面對摯親死亡。 死者已逝, 留給生者的無盡的遺憾、與哀痛。 生死兩人的關係越密切, 對生者的打擊愈沉重。 但若因此長時間過度悲傷的話, 還可能演變成為抑鬱症等而損害自己的身體健康。 那麼, 在親人離世這個艱難的時刻, 喪親者如何調整心態才能及早走出情緒的低谷、恢復平靜的生活呢?不妨試試做以下三件事——
1。 接受親人離世的事實
從得知親人離世, 到接受這個事實需要一個過程。 有的人不願接受這件讓他心痛的事實, 仍然否認事情發生、逃避現實、幻想這還可以將失去的追回, 停留在過去的陰影當中, 不願與過去切割。
這個時候如果不能接受親人已經離世的現實, 應該及時和親人、朋友溝通, 不用避諱談論那個去世的親人, 如果一直不能回到現實中, 那麼建議尋找專業的心理醫師進行干預。
2。 將悲傷情緒發洩出來
當喪親者接受現實了之後, 哀痛的情緒可能就會發洩出來, 這是正常的過程。 這時叫他不要傷心是沒有作用的。 有的人用工作、旅遊、或煙酒、來轉移注意力, 這只是把問題暫時掩蓋住。 悲傷的情緒終究要發洩出來, 這是恢復的過程。
完全封閉或孤立自己, 悲傷情緒得不到適當釋放或宣洩, 容易導致抑鬱及其他心理問題。
如何發洩悲傷的情緒呢?哭是最常見的一個方法, 如果你能夠在自己想哭的時候哭出來, 那麼這其實是一件好事。 有些人不願哭出來, 原因可能是他們需要時間和空間, 以自己的方式表達悲痛。 但是如果想哭卻哭不出來的話, 最好去看一下心理醫生。 另外, 和親人朋友傾訴對逝者的思念等, 都可以很好的將鬱結在心中的感情發散出來。
3。 重新適應一個新環境
當死者離去後, 整個相關的人際網路都產生了變化。 原本對死者的身心依賴, 如今都要重新找到解決的辦法, 這是個長期適應的過程。
需要注意的是, 一定不能害怕走出來,
值得指出的是, 採取藥物來抵抗悲傷和抑鬱, 這是錯誤的做法, 甚至可能會影響人類情緒的成長。
死亡教育
這裡我們不得不提到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能夠教會孩子從小就有正確的生死觀念, 體會到生命的可貴, 同時也能更好的承受親人、朋友死亡帶來的打擊。 因此, 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應該教會孩子正視死亡這個話題, 從而讓孩子更加珍惜生命, 珍愛家人。
家庭醫生線上專稿, 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家庭醫生線上專稿, 轉載請注明家庭醫生線上;媒體合作請聯繫:020-3761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