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傷寒_時病
【傷寒】病名或症候名。廣義的傷寒是外感發熱病的總稱;狹義的傷寒是屬於太陽表證的一個證型,主要症狀有發熱、惡寒、無汗、頭項強痛、脈浮緊等。與現代醫學所稱的“傷寒”不同。病因。指傷於寒邪。
2017-03-10 -
腸傷寒穿孔
病因 傷寒病由沙門菌屬傷寒桿菌所引起,經口進入腸道,侵入距回盲部100cm的末端回腸的淋巴濾泡和淋巴集結,引起炎性水腫。細菌繁殖後菌性分解產生內毒素經淋巴進入血液而引起全身症狀。在發病的第二周...
2015-08-06 -
傷寒兼腦膜炎
【病人基本資料】 鹽山李××,年六旬,于季冬患傷寒兼腦膜生炎。 【病因】 素有頭昏證,每逢上焦有熱,精神即不清爽,臘底偶冒風寒病傳陽明,邪熱內熾,則腦膜生炎,累及神明失其知覺。 【證候】 從前醫者治...
2017-03-10 -
《傷寒論》中談桂枝湯藥量比例變化
《傷寒論》在強調藥物配伍同時,對藥物用量亦有頗多斟酌,在相同的藥物組成中,用量不同,產生的效應有別,治療的病種亦各不相同;反之,不同病證用藥量或藥物間的比例不同,即使同一病證,因證情輕重不同,其藥...
2017-03-10 -
溫病乃《傷寒論》之陽明病
《溫病條辨》首方為桂枝湯,且桂枝用量倍於芍藥,故頗受後人非議,認為目無法紀,自亂其例。其實桂枝湯在此不但用之得當,亦證明吳鞠通精究《傷寒論》始著《溫病條辨》,而溫病乃《傷寒論》之陽明病也。 溫病分為...
2017-03-10 -
溫病之治法詳于傷寒論解
傷寒、溫病之治法始異而終同。至其病之所受,則皆在於足經而兼及於手經。乃今之論寒溫者,恒謂傷寒入足經不入手經,溫病入手經不入足經。夫人之手足十二經原相貫通,謂傷寒入足經不入手經者,固為差謬,至謂溫病入...
2017-03-10 -
傷寒風溫始終皆宜汗解說
傷寒初得宜用熱藥發其汗,麻黃、桂枝諸湯是也。風溫初得宜用涼藥發其汗,薄荷、連翹、蟬蛻諸藥是也。至傳經已深,陽明熱實,無論傷寒、風溫,皆宜治以白虎湯。而愚用白虎湯時,恒加薄荷少許,或連翹、蟬蛻少許,往...
2017-03-10 -
太陽傷寒表實證-《吳佩衡醫案》
王××,男,四十二歲,某廠幹部。 患者于昨夜發熱,體溫38.9℃,今晨來診仍發熱,頭痛,頸項強直,肢體酸楚而痛,流清涕,心泛欲嘔、 食減而不渴,脈浮緊、舌苔薄白。此系風寒傷及太陽膚表所致。《內經》雲...
2017-03-10 -
《傷寒論》的多種含義
含義一:症狀 我們目前認為證與症狀有明確的區別,證是指對疾病當前階段本質的認識,可以是證型也可以是方證,而症狀是指患者主客觀的表現。但在《傷寒論》一書中二者並沒有明確區分,常以“證”代症,即“證”...
2017-03-11 -
《傷寒論》辨陽明腑實八法
《傷寒論》陽明腑實證是陽明病燥熱傷津的極重階段,故及時判斷陽明腑實證形成與否,果斷“急下存陰”是十分必要的。辨腑實證是否已成的要點為大便難、大便硬或燥屎內結,但臨床不可過於機械。現將《傷寒論》中辨...
2017-03-11 -
《傷寒論》頭痛證治辨析
《傷寒論》中涉及頭痛見證的條文,共有17條。其中“太陽病篇”12條、“陽明病篇”、“少陽病篇”、“厥陰病篇”各1條,“霍亂病篇”2條。在這些條文中,對於頭痛的論述,有的在討論主證時提出,有的在論述兼...
2017-03-11 -
傷寒
《內經·熱論》說:“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難經·五十八難》說:“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這說明,祖國醫學中的傷寒二字,有廣義、狹義兩種不同的涵義。 廣義的是包...
2017-03-11 -
《傷寒論》詞義劄記
《傷寒論》是中醫的經典著作,但其寫作年代久遠,有個別文詞古奧難懂,今就其中幾個詞義提出一點看法,以期能更準確地理解原文。 似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第五》:“溫覆令一時許,遍身zhizhi,微似有汗益...
2017-03-11 -
《傷寒論》“炙甘草”當為炒甘草
甘草古稱國老,筆者總結其核心功效為“緩”,分別言之,為:緩虛、緩急、緩激、緩毒。《傷寒論》所載110多首方劑中,有70首用到了甘草,足見其臨床使用之廣泛。但是目前甘草的用法影響了甘草的應用。目前臨床...
2017-03-11 -
須用經方理論解讀《傷寒論》(下)
“傷寒脈浮、自汗出微惡寒”,為桂枝湯證,但見“小便數”,知為合併裡飲證;又見“心煩……腳攣急”,為津液傷而裡熱顯,故所述為外邪裡飲津虛生熱證,六經辨證屬太陽太陰陽明合病證,不是單純的桂枝湯方證,用桂...
2017-03-11 -
須用經方理論解讀《傷寒論》(上)
“咽中幹、煩躁,明明是陰虛生熱,為何用甘草乾薑湯治療?”“治療又用桂枝湯、又用甘草乾薑湯、又用承氣湯、又用四逆湯,這條到底是什麼證?”不少醫者常對《傷寒論》第29條提出質疑。 《傷寒論》六經不同於《...
2017-03-11 -
《傷寒論》273條“自利益甚”析義
每讀《傷寒論》,到273條:“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讀“自利益甚”時總覺不妥,何謂“益甚”?不就是“更厲害了” 嗎?和什麼比較更厲害了呢?沒有什麼前...
2017-03-11 -
《傷寒論》“汗出……不能發黃”的啟示
按劉渡舟先生的解讀,陽明病發黃的原因為:“陽明病法多汗,今反無汗……濕熱交鬱,皆無路可出……薰蒸於外,則其人身必發黃。”也可以這樣理解,內有濕邪,鬱而化熱,無路可出,於是症狀百出。發黃只是其中一種。...
2017-03-11 -
談談《傷寒論》“欲解時”
《傷寒論》現存原文中,有6條格式統一的“欲解時”條文,如“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這是任何尊重歷史的學者在研究《傷寒論》時無法繞過的問題。但少數學者卻故意否定人與天的關係,希望把“欲解時”的內容...
2017-03-11 -
整合傷寒溫病 規範辨證理論(下)
辨病因病機包括致病因素與病理機制。1、致病因素 包括風、寒、暑、濕、燥、火,情志不遂,飲食失宜,勞逸過度,痰飲、瘀血、結石,跌、打、扭、挫等。2、病理機制 包括衛外功能失職,正邪相爭,開合失司,官竅...
2017-03-11
-
1回答
傷寒和副傷寒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