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生理性失眠是由於患者過分全神貫注于睡眠問題而引起的一種原發性失眠。 其臨床表現有以下特點:
病史特點
多數患者在青年期起病, 中年期逐漸增多, 兒童罕見, 女性常見。 約占失眠者的15%。 患者愈不能入睡時愈試圖使自己睡著, 愈接近睡眠時愈顯得興奮或焦慮, 形成惡性循環。 試圖入睡的意念成為失眠的驅動因素, 看電視或看書時卻可能輕鬆入睡。 病程持續數年或數十年。 有些患者發生催眠藥過量、依賴、成癮或酗酒等, 或濫用興奮劑試圖控制白天的疲勞。
與環境有關
導致失眠的外在因素包括持續存在難以產生睡意的環境和缺乏睡眠相關行為的聯想。
伴有精神症狀
患者病前性格多有敏感、警覺性高、對健康要求過高、易激惹、急躁等特徵, 表現為持續相當長時間地對睡眠的質和量不滿意, 因此產生憂慮或恐懼, 並在心理上形成惡性循環, 而使失眠持續存在。 患者晨起後頭腦不清晰, 感覺程度不等的不適、焦慮、急躁、疲勞和情感壓抑, 常表現消極和精力不足, 注意力、警覺和對食物關注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