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四季養生>夏季保健>正文

夏季謹防傷暑

天氣炎熱, 人們常因怕熱貪涼而患上感冒, 即中醫所說的“傷暑”, 其表現除了一般的感冒症狀外, 還有心煩、口渴、汗出、胸悶、噁心等現象。

本病的發生, 多因人體正氣不足, 暑熱或暑濕穢濁之邪乘虛侵襲而為病。 中醫認為, 傷暑有陰暑、陽暑之分, 陰暑即傷暑, 陽暑即中暑;陰暑症狀較輕, 類似夏季感冒;陽暑病情較重。 明代張景嶽謂:“暑月受寒, 故名陰暑, 即外感傷寒也。 暑月受熱, 故名陽暑。 ”現根據暑邪入侵的深淺不同, 病情輕重不同, 將陰暑陽暑進行分證辨治。

陰暑 靜而得之為陰暑, 即傷暑也。 當暑之時, 人們畏暑貪涼,

不避寒氣, 或于深堂大廈中, 或於風地樹蔭下, 睡眠時電風扇強吹, 或空調溫度過低, 或夜晚在陽臺、巷頭、路邊乘涼過久, 以致寒邪襲於肌表, 熱閉于內, 陽氣不得發而致病。 可見發熱頭痛、惡寒無汗、身形拘急、肢節疼痛、胸悶不暢、不思飲食, 且舌苔白膩, 脈濡數。

治療以解表清暑的方法, 藥用藿香10克, 厚樸10克, 佩蘭10克, 炒扁豆10克, 滑石(包)10克, 雙花10克, 連翹10克, 鮮生薑3片, 水煎服。 每日1劑, 每劑煎2次, 早晚分服。 若噁心嘔吐, 加竹茹、制半夏、陳皮各10克, 以和胃止嘔;無汗加香薷10克, 薄荷6克, 以解表發汗;大便溏瀉, 加神曲15克, 炒蒼術10克, 以健脾止瀉。

陽暑 動而得之為陽暑, 即中暑也。 暑日當空, 長途遠行, 或于田野烈日下勞動, 或高溫環境工作, 時間較長, 感受暑邪熱毒。

突然出現頭暈胸悶、高熱汗出、體若燔炭、面紅目赤、煩躁不安、大渴大汗、喘促氣粗, 且舌紅苔黃少津, 脈洪數等。

治療以清熱解暑的方法。 藥用生石膏50克(先煎), 知母10克, 鮮蘆根30克, 竹葉心10克, 生地30克, 荷葉一張, 西瓜皮一塊, 生甘草8克, 水煎服。 每日煎服2劑。 如熱極生風、四肢抽搐者, 加鉤藤(後下)、地龍、菊花各10克, 以熄風止痙;必要時, 加用羚羊角粉沖服;神志昏迷者, 用牛黃清心丸或紫雪丹、安宮牛黃丸等, 以醒腦開竅;如熱盛傷津, 出現舌紅、口幹、多汗, 用沙參、麥冬、五味子、太子參各10克, 以益氣養陰;如出現面唇青紫、肢冷脈微者, 可用參附湯救逆固脫。 病情嚴重者, 需中西醫結合治療。

當然, 中醫素有春夏養陽之說, 夏天飲用生冷苦寒食物、藥物也要適度,

否則會傷害脾胃或損傷人體陽氣。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