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冬季潤燥降火試試食療+按摩

冬季乾燥很容易使人上火。 中醫認為, 上火的分類有很多種, 如心火、肝火、肺火、胃火等, 分類不同, 治療方法也不同。 下面介紹幾招食療+按摩的潤燥去火方法, 針對不同種類效果顯著。

心火

主要表現:口舌糜爛、生瘡, 心煩不眠, 五心煩熱, 小便短赤, 舌尖紅等;兒童常見多動、煩、急及睡眠不安等。

食譜:赤小豆粥

赤小豆50克、粳米100克。 先將赤小豆煮開, 再下粳米共煮為粥, 每日2次, 早晚服用, 有降火之功。

降火穴:少府穴

手掌面第4、5掌骨之間, 握拳時當小指尖處即是少府穴。 該穴穴名意指心經氣血在此聚集, 對瀉心經熱有很好的效果。

每天堅持按摩此穴3-5分鐘, 有助清心除煩, 對手腳總愛發熱, 莫名恐懼、焦慮、惱怒及眼睛紅赤等症亦有療效。

預防:保持好心態, 防止情緒波動, 多食果蔬, 多飲水, 少食辛辣之物, 禁酒, 多運動。

肝火

主要表現:急躁易怒, 頭痛眩暈, 口苦咽幹, 目赤耳鳴。 肝的性情最急躁, 肝氣會隨肝火上升, 所以易出現急躁易怒等情況。

食譜:菊花茶

選菊花10克開水沖泡, 代茶飲, 有清肝明目之功。

降火穴:行間穴

行間穴在足背當第1、2趾間趾蹼緣上方紋頭處。 肝火鬱結之人, 其氣結於臟腑, 阻塞氣血, 表現為愛生悶氣, 情緒波動大。 此時, 多按行間, 是情緒解壓的一個閥門。 同時, 可以順便按摩與行間穴緊鄰的太沖穴, 清火效果更佳。

預防:養肝的關鍵在於制怒,

同時要注意休息, 防止過度疲勞。 因為身體勞累, 就會使人情緒不穩而易怒, 所以生活中要勿多怒, 勿過勞。

胃火

主要表現:胃脘灼痛, 渴喜冷飲, 口臭, 牙齦腫痛, 兒童表現為口腔潰瘍, 大便秘結等。 多因過食辛辣之品, 致胃熱偏盛, 或與情志鬱火相關。

食譜:藕汁蜜糖露

鮮藕榨汁150毫升, 加蜂蜜30克, 調勻內服, 每天2次, 連服數天, 有潤胃涼血降火之功。

降火穴:內庭穴

內庭穴在第2足趾和第3足趾間縫隙交叉處。 該穴是足陽明胃經的滎穴, 滎穴可以用治熱證。 如有口臭、便秘、咽喉牙齦腫痛、腹脹、吐酸水等不適, 可多按內庭穴, 每天早晚用大拇指點揉100次即可。

預防:平時應少食辛辣、過熱之品, 多飲水, 適當運動, 少吃肥甘厚味, 多食蔬菜瓜果。

肺火

主要表現:發燒, 咽喉腫痛, 咳吐黃痰, 口幹而渴, 渴喜冷飲等;兒童肺熱較為多見, 如易感冒、經常咳嗽等;外感溫熱之邪或風寒犯肺化熱, 亦可出現口幹、咳嗽等肺熱症狀。

食譜:川貝燉梨水

選梨數個切塊, 加水500毫升, 川貝酌量, 煮開20分鐘即可, 加冰糖少許, 飲汁食梨, 有潤肺止咳之功。

降火穴:魚際穴

第1掌骨中點橈側赤白肉際處即是魚際穴。 按摩該穴對改善上呼吸道功能及新陳代謝頗有效果, 還可預防感冒, 緩解呼吸系統疾病症狀。 按摩時可以雙手合掌, 對搓兩手大魚際, 以發熱為度。 亦可一手固定不動, 另一手對其搓動。

預防:在多風乾燥季節, 要多飲水, 多食蔬菜水果, 忌食橘子(生熱), 適當運動, 但應避免寒邪侵襲。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