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補養脾胃要因人而異

胃病是三分治療七分養, 慢性胃腸疾病尤如是。 天氣涼, 喝點生薑紅糖茶;人較瘦, 胃張力低, 胃排空差, 屬脾虛, 要健脾, 煮點八寶粥喝, 把黃芪、砂仁、神曲與烏雞煮湯飲用, 西醫叫“優質蛋白易消化”。

中醫理論, 聽起來古奧, 其實很多都與現代醫學相通。 如董建華教授是中醫界第一批院士, 他講脾胃通降理論, 認為胃腑以降為順、以通為用, 這跟胃腸動力學的胃腸道移行性複合運動是一個道理。

世界衛生組織宣導的健康四大基石:戒煙限酒, 合理飲食, 適度運動, 心理平衡。 實際上, 在養生方面, 中醫學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

《黃帝內經》講“余聞上古之人, 春秋皆度百歲, 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 年半百而運動皆衰者, 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岐伯對曰:上古之人, 其知道者, 法於陰陽, 和以術數, 食飲有節, 起居有常, 不妄作勞, 故能形與神俱, 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今時之人不然也, 以酒為漿, 以妄為常, 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 以耗散其真……故半百而衰也”。 說得多麼好啊!中醫的養生之道, 歸納為四句話:一是順其自然, 二是形神兼養, 三是動靜結合, 四是審因施養。

中醫養生方法有很多, 如神養、行養(打太極拳等)、氣養(健身氣功)、形養;食養、藥養、術養等。 養生還要因人而異, 補藥不能亂用, 不是張三吃紅參你就吃, 李四吃蟲草你也吃, 而要根據不同的身體狀況、不同的類型調補。

中醫進補, 類似木桶原理, 一塊板低了, 水面就低了, 桶裡的水就少了。 所以, 進補不應什麼都補, 而是缺什麼補什麼。

三四十歲的青壯年不要輕易進補, 中老年後由於身體不合適, 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補。 養生首先重休閒、鍛煉。 中藥進補要緩補, 一般都以丸藥或膏滋方緩慢進步。 要按季節補, 因人而異, 冬令主收藏, 緩補之後, 來年春夏能有一個很好的機體功能;不要隨便大劑量進補, 以免化火、傷陰等, 導致副作用。

此外, 為官、為商者的養生, 重在修心, 要點是一個“靜”字, 沉下心來。 人到中年, 見聞廣博, 閱歷漸豐, 欲望也多, 所以修心養德、心境平和、心理平衡很重要, 一分為二地看待世事是身心健康之本。

中醫治療慢性病就是一個狀態的把握與調整,

即辨證論治, 各種症狀組合到一塊就是證候, 判斷為某種狀態就是辨證, 有單純的證也有複合的證。 如, 某甲說我經常餐前胃痛, 容易餓, 嘴裡特別苦, 中醫診斷是胃熱;某乙說胃脹、噯氣, 認為是氣滯;還有人表現為手腳涼, 腹部受涼就痛, 虛寒。 中醫就是針對不同的狀況採用對應的中成藥或湯藥治療, 強調個體化。 養生也如是。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