唾液俗稱口水, 為津液所化。 中醫認為, 它是一種與生命密切相關的天然補品, 所以古人給予“玉泉”、“瓊漿”、“金津玉液”、“甘露”、“華池之水”等美稱。 漱津咽唾, 古稱“胎食”是古代非常宣導的一種強身方法。 它主要由唾液腺分泌。 人體有多個唾液腺, 小唾液腺分佈口腔各部黏膜中, 有唇、頰、舌、齶四種腺體, 大唾液腺有腮腺、舌下腺和下頜下腺。 腮腺、頜下腺和舌下腺是主要的唾液分泌器官, 分泌的同時, 受到大腦皮層的控制, 也會受到飲食、環境、年齡以及情緒或唾液腺病變等影響。 人每日分泌1, 000-1, 500毫升的唾液為正常現象。
日咽唾液三百口一生活到一百九
“氣是續命芝, 津是延年藥。 ”口水中所含的最具魅力的物質, 當首推由日本已故醫家緒方知三郎發現的腮腺激素。 這種激素是由三大口水腺之一的腮腺分泌的, 許多學者都認為它是“返老還童”的荷爾蒙。 腮腺激素能增加肌肉、血管、結締組織、骨骼軟骨和牙齒的活力, 尤其能強化血管的彈性, 提高結締組織的生命力。 只要腮腺激素充盈, 血管和皮膚間質、結締組織的功能就會加強, 皮膚的彈性就能得到保持。 然而, 人到中年後, 腮腺開始萎縮, 分泌的激素就逐漸減少。 常作咽津動作,
一般體質強健的人, 口水分泌比較充盈旺盛。 年老體弱者口水分泌不足, 常出現口乾舌燥、皮膚乾枯、體力日衰、耳鳴重聽、面部失去光澤、大便秘結等情形, 運用吞口水養生法, 可重拾青春, 抗衰延老。
唾液的保健作用
《素問·宣明五氣篇》說:“脾為涎, 腎為唾”, 唾液由脾腎所主。 脾腎乃先天、後天之本, 與健康長壽密切相關。 因此, 唾液在攝生保健中具有特殊價值。 李時珍說:“人舌下有四竅, 兩竅通心氣, 兩竅通腎氣。 心氣流於舌下為靈液。 道家語之金漿玉醴, 溢為醴泉, 聚為華池, 散為津液, 降為甘露, 所以灌溉臟腑, 潤澤肢體。 故修養家咽津納氣, 謂之清水灌靈根”。 《紅爐點雪》中指出:“津既咽下, 在心化血, 在肝明目, 在脾養神, 在肺助氣,
唾液的70%由下頜下腺分泌, 25%由腮腺分泌, 5%由舌下腺分泌。 唾液中的水和粘液起潤滑口腔作用, 唾液澱粉酶可分解食物中的澱粉。 唾液中還含有溶菌酶。 唾液腺間質內有淋巴細胞和漿細胞, 漿細胞分泌的IgA與腺細胞產生的蛋白質分泌片結合, 形成分泌性IgA, 隨唾液排入口腔, 具有免疫作用。
1、解毒作用
唾液與食物充分混和, 通過口腔裡的化學變化能使致癌物質毒性失靈, 被譽為“天然的防癌劑”, 故有“細嚼慢嚥, 益壽延年”之諺。 也就是說, 一日三餐的細嚼慢嚥是攝生保健的重要一環。
吞津咽唾的確能使人健康長壽, 《養性延命錄》指出:“食玉泉者, 令人延年,
3、幫助消化
食物進入口腔後, 首先與唾液混合, 形成食糜。 唾液中的澱粉酶使食物中的澱粉分解為麥芽糖, 進而分解為葡萄糖使食物得到初步消化。
4、保護消化道
唾液清潔口腔、保護牙齒, 還有中和胃酸、修補胃粘膜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