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調經重行氣血適寒溫

多種病因及病理因素皆可致月經不調, 但寒、虛、瘀、鬱是本病的主要病因。 無論何種證型月經不調, 陳寶貴常加益母草、當歸二藥, 誠以益母草為調經要藥, 當歸為補血要藥也。

月經不調病因常分外感與內傷, 具體包括氣滯、血瘀、寒襲、臟腑虛損等, 病機主要是臟腑失調, 氣血不和, 致沖任損傷。 我們在辨治過程中, 除時時照顧患者月經生理外, 還應該行其氣血, 適其寒溫。

陳寶貴認為, 雖多種病因及病理因素皆可致月經不調, 但寒、虛、瘀、鬱是本病的主要病因。 對於月經不調的方藥辨治, 虛寒型, 常用溫經東加減;氣虛型常用歸脾東加減;血瘀型,

屬寒瘀者用少腹逐瘀湯, 屬熱瘀型, 常用四物東加涼血散血之品;肝鬱氣滯, 用柴胡疏肝散加減。 除上述類型辨治外, 陳寶貴無論何種證型月經不調, 常加益母草、當歸二藥, 誠以益母草為調經要藥, 當歸為補血要藥也。

案1 溫陽化瘀治月經延期

宋某, 女, 30歲, 2008年12月15日診。 因“月經延期1月餘”來診。 現症:月經延後, 量少色淡, 下腹畏寒怕冷, 遇冷時兼有腹痛。 舌暗, 苔白, 脈弦細。

診斷:月經延期。

辨證:少腹寒瘀。

治則:溫陽化瘀。

處方:小茴香15克, 炮薑10克, 艾葉10克, 赤芍15克, 益母草30克, 當歸10克, 元胡10克, 沒藥10克, 川芎10克, 川斷15克, 肉桂5克, 甘草10克。 水煎450毫升, 分早中晚3次溫服, 日1劑。

上方未做加減, 患者服用二月後經調痛止, 隨訪1年未發。

按:月經延後, 量少色淡, 下腹畏寒怕冷, 遇冷時兼有腹痛可推知為下焦虛寒, 舌暗當有血瘀;苔白, 脈沉細為虛寒之明證。 治療當以溫陽化瘀為主, 方用少腹逐瘀東加減。 上方中即用小茴香、炮姜、艾葉、益母草、肉桂、川斷溫陽散寒, 調經止痛;赤芍、當歸、元胡、沒藥、川芎活血化瘀;甘草調和諸藥。 患者服用2月, 取佳效。

案2 疏肝化瘀治月經量少

曹某, 女, 42歲, 2008年4月5日診。 2年來月經量少, 近3個月來更甚, 易怒, 腹痛, 經血有塊。 舌暗, 苔白, 脈弦。

診斷:月經量少。

辨證:氣滯血瘀。

治則:疏肝化瘀。

處方:益母草30克, 當歸15克, 川芎10克, 赤芍15克, 郁金10克, 香附10克, 柴胡10克, 陳皮10克, 桃仁10克, 紅花10克, 甘草10克。 7劑, 水煎服450mL, 分早中晚3次溫服, 日1劑。

二診(4月12日):月經止, 此次月經量增多, 腹痛減,

經血黑色轉淡。 繼服30劑。

三診(5月5日):此次月經未做腹痛, 經血色量均可。 改為丸藥鞏固又服1月。 後隨訪月經色量正常。

按:腹痛, 經血有塊, 可知當有血瘀, 月經量少為氣滯血瘀所致, 易怒可致肝鬱, 舌脈可以佐證上述判斷。 故治療當以疏肝化瘀為主, 方用柴胡疏肝散加減。 上方中即用郁金、香附、柴胡、陳皮疏肝理氣;桃仁、紅花、當歸、川芎、赤芍活血化瘀;益母草活血調經;甘草調和諸藥。 患者藥服2月餘而取良效。

案3 溫經散寒活血治月經不調

張某, 女, 34歲, 2012年9月8日診。 主因“月經不調, 面色晦暗及色斑2年餘”就診。 其曾先後服用中藥2月餘(主要為活血及補腎類藥物), 療效欠佳。 本次月經提前3天, 量少, 色暗。 育有1子, 已七歲, 現欲生二胎, 故調經。 現月經不調,

一般2~4個月一至, 面色晦暗, 面部色斑較多, 以兩顴部明顯, 舌質暗, 苔薄白, 脈弦。 西醫診斷為月經不調, 不孕。

診斷:月經不調。

辨證:下焦虛寒, 血瘀內阻。

治則:溫經散寒, 活血止痛。

處方:桂枝10克, 桃仁10克, 紅花10克, 赤芍15克, 丹參20克, 益母草30克, 當歸15克, 甘草10克。 7劑, 水煎450毫升, 分早中晚3次溫服, 日1劑。

二診(9月15日):小腹疼痛, 著涼或飲冷加重。 上方加艾葉10克, 川芎10克, 又取14劑。

三診(9月29日):月經未至, 夜眠欠佳, 舌質暗, 脈弦細。 加女貞子15克, 旱蓮草15克, 取14劑。

四診(10月13日):月經未至, 舌質暗, 苔白稍膩。 加薏苡仁30克, 取14劑。

五診(10月27日):本月25日月經來潮, 量少, 色暗, 當日即去, 面色晦暗稍好轉, 面部色斑減輕。 加制香附15克, 取28劑。

六診(11月24日):月經未至, 訴小腹部冷感及面色晦暗好轉, 面部色斑減輕,

原方加炮薑10克, 烏藥6克。 取14劑。

七診(12月8日):訴月經未至, 自測尿HCG(+)。 暫停中藥, 囑患者避風寒, 慎起居, 擇期查婦科彩超。

八診(12月15日):查彩超示:宮內早孕, 妊娠囊4.0cm×2.3cm, 可見胎心, 囑患者慎起居。

按:寒邪客于下焦, 致氣血凝滯不暢, 經前及經時氣血下注沖任, 胞脈氣血更加壅滯, 故發月經不調。 月經不調則氣血運行不暢, 故見面色晦暗, 面部色斑等症。 治療當以溫經散寒、活血止痛法為主。 故上方中以桂枝、艾葉、炮姜、烏藥溫經散寒;桃仁、紅花、赤芍、丹參、益母草、當歸、香附活血祛瘀;薏苡仁益氣健脾利濕。 治療不孕, 陳寶貴反復強調“調經乃種子第一法”。 患者經治療後, 面色晦暗好轉, 面部色斑減輕, 月經不調明顯好轉, 經治療後諸症減輕, 體現了中醫治病整體觀。 此患者調經乃為懷孕,患者已成功受孕,達到治療目的。

此患者調經乃為懷孕,患者已成功受孕,達到治療目的。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