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醫學把人體運動系統皮膚以下骨骼之外的肌肉、韌帶、筋腱、肌腱、滑膜、脂肪、關節囊等組織以及周圍神經、血管的不同情況的損傷統稱為軟組織損傷。 軟組織損傷的病因、病理、病位及臨床表現等特點與其組織的解剖特徵密切相關。 只有全面掌握它們之間的內在關係, 深刻理解其解剖特點在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才能更好地把握軟組織損傷疾病的特徵, 實施更有針對性、更有效的針刺治療。
軟組織損傷分為急性損傷和慢性積累性損傷兩大類。 急性損傷常因各種原因使局部的軟組織發生不同程度的撕裂性損傷,
軟組織損傷的病理變化特徵也與其解剖特點密切相關。 其解剖特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是否發病與相應的病理變化。 如50歲左右患者極易罹患的肩關節周圍炎。 肩關節由肱骨頭和肩胛骨關節盂構成,
準確判定病位是正確診斷與治療軟組織損傷的前提。 而要明確病位元, 就必須熟練掌握局部解剖學與病位元的關係。 軟組織損傷常以疼痛為其主要症狀, 往往臨床會產生一種錯誤的感覺, 即“痛處即病處”。 在一部分淺表疼痛, 如皮膚、筋膜、淺層腱鞘、骨膜引起的疼痛反映於體表, 確實可提供比較明確的病位, 但深層軀體結構如深層骨膜、韌帶、關節囊、肌腱、筋膜和肌肉, 其疼痛的特徵則是鈍痛、彌散和不易定位, 並可遠離原發部位。 所以在治療時我們首先需判定“真性壓痛點”與“假性壓痛點”。 真性壓痛點會呈現:①持久性的痛過敏;②能引起有強烈的痛覺與強力的痛反應;③能被封閉解除。 而假性壓痛點則是壓痛點的牽涉痛,常常是病人訴說的疼痛位置與痛的實際發源地在完全不同的地方,且不像病灶之壓痛那麼強烈而固定不變,而且不再另外產生牽涉痛現象。對這兩者的分辨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到我們療法的成敗。
軟組織損傷的病因、病理、病位等的解剖特點,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其預後、轉歸。如某些慢性勞損,即便是一時臨床治癒,由於它的解剖學特徵,決定了該部位處於活動頻繁而易受勞損的位置,其病變的轉歸也就可能受到影響,而表現為遷延難愈。
總之,軟組織損傷的病因、病理、病位、臨床表現的特點,大都由其解剖特點決定,其解剖特點又決定了包括針刺治療在內的臨床治療的各個環節。
而假性壓痛點則是壓痛點的牽涉痛,常常是病人訴說的疼痛位置與痛的實際發源地在完全不同的地方,且不像病灶之壓痛那麼強烈而固定不變,而且不再另外產生牽涉痛現象。對這兩者的分辨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到我們療法的成敗。軟組織損傷的病因、病理、病位等的解剖特點,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其預後、轉歸。如某些慢性勞損,即便是一時臨床治癒,由於它的解剖學特徵,決定了該部位處於活動頻繁而易受勞損的位置,其病變的轉歸也就可能受到影響,而表現為遷延難愈。
總之,軟組織損傷的病因、病理、病位、臨床表現的特點,大都由其解剖特點決定,其解剖特點又決定了包括針刺治療在內的臨床治療的各個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