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骨科>正文

解剖學有助於軟組織損傷的診治

現代醫學把人體運動系統皮膚以下骨骼之外的肌肉、韌帶、筋腱、肌腱、滑膜、脂肪、關節囊等組織以及周圍神經、血管的不同情況的損傷統稱為軟組織損傷。 軟組織損傷的病因、病理、病位及臨床表現等特點與其組織的解剖特徵密切相關。 只有全面掌握它們之間的內在關係, 深刻理解其解剖特點在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才能更好地把握軟組織損傷疾病的特徵, 實施更有針對性、更有效的針刺治療。

軟組織損傷分為急性損傷和慢性積累性損傷兩大類。 急性損傷常因各種原因使局部的軟組織發生不同程度的撕裂性損傷,

造成疼痛腫脹、活動不利等症狀。 慢性損傷多見於長期從事某一種單一體位的工作者, 由於人體在靜止中相關一些肌肉、韌帶、筋膜等經常處在張力增高、拉緊狀態的靜態緊張之中, 使這些受累組織的血流減低、迴圈不暢、缺血缺氧, 導致纖維組織逐漸產生病變, 遷延日久, 逐步加重, 形成慢性積累性損傷。 在臨床上這種慢性積累性損傷遠遠多於急性損傷, 致病成因不同, 可源於各種因素。 但其發生與機體本身的解剖學特徵以及個體的解剖學差異密切相關。 例如, 臨床常見的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 第3腰椎位於腰椎生理前凸的頂點, 橫突最長, 其上附著有腹橫肌、腰背的淺深筋膜、骶棘肌、腰方肌和橫突間韌帶等,
是腰椎活動的中心, 為腰椎前屈後伸、左右活動的樞紐, 承受拉力及杠杆作用力最大。 當急慢性軟組織損傷導致軟組織纖維變性、粘連或瘢痕形成時, 血供不良, 即可壓迫或刺激相應軟組織及神經而產生腰痛。 儘管第3腰椎橫突本身的解剖特點使其成為腰痛易發原因之一, 但不是每個人都會發病, 它取決於後天的多種因素以及個體的解剖學差異, 如是否同時具有先天性的左右橫突過長或不對稱等相關因素。 再如臨床常見的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 其病因主要緣於其局部的解剖學特徵。 肱二頭肌長腱起自肩胛骨的盂上結節, 穿過肱橫韌帶和肱二頭肌腱鞘的伸展部, 藏於結節間溝的纖維管內,
與短頭肌同向下移行為肌腹, 止於橈骨粗隆。 人到中年以後, 肱骨結節間溝和肌腱均發生退性行病變。 由於骨質增生, 結節間溝變得淺而不光整。 當結節間溝底部增生或粗糙, 平常用力做外展旋轉活動時, 加劇了肌腱與腱鞘以及結節間溝之間的摩擦, 因而引起疼痛。 嚴重者局部機化、粘連, 影響肩關節的活動。 在發病學上, 充分考慮病變局部及個體的解剖學特點, 對於加深理解發病原因、進行臨床治療十分重要。

軟組織損傷的病理變化特徵也與其解剖特點密切相關。 其解剖特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是否發病與相應的病理變化。 如50歲左右患者極易罹患的肩關節周圍炎。 肩關節由肱骨頭和肩胛骨關節盂構成,

其關節窩平淺, 關節頭比關節窩大, 關節窩僅能容納關節頭的1/3~1/4, 是典型的球窩關節。 肩關節囊鬆弛, 因而其活動範圍很大, 穩定性主要依靠周圍肌腱來維持。 肩周炎的病理過程可分為3期:急性期或稱凍結前期, 纖維關節囊本身粘連, 其下部皺襞因互相粘連而消失, 使肩外展受限, 肱二頭肌腱亦有粘連而滑動困難, 肩痛漸重;凍結期或粘連期關節及其周圍結構, 如岡上肌、岡下肌、肩胛下肌痛, 喙肱韌帶攣縮, 滑膜充血、腫脹、失去彈性, 關節幾乎凍結, 不能活動, 疼痛持續;緩解期或稱恢復期, 炎症逐漸好轉, 疼痛緩解, 肩關節活動亦漸恢復, 但往往活動範圍不如以前。 所以, 在其疾病的不同階段會呈現不同的病理變化。
對解剖特點與疾病病理演變過程相關性的認識, 將有助於我們在不同階段選擇更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法。

準確判定病位是正確診斷與治療軟組織損傷的前提。 而要明確病位元, 就必須熟練掌握局部解剖學與病位元的關係。 軟組織損傷常以疼痛為其主要症狀, 往往臨床會產生一種錯誤的感覺, 即“痛處即病處”。 在一部分淺表疼痛, 如皮膚、筋膜、淺層腱鞘、骨膜引起的疼痛反映於體表, 確實可提供比較明確的病位, 但深層軀體結構如深層骨膜、韌帶、關節囊、肌腱、筋膜和肌肉, 其疼痛的特徵則是鈍痛、彌散和不易定位, 並可遠離原發部位。 所以在治療時我們首先需判定“真性壓痛點”與“假性壓痛點”。 真性壓痛點會呈現:①持久性的痛過敏;②能引起有強烈的痛覺與強力的痛反應;③能被封閉解除。 而假性壓痛點則是壓痛點的牽涉痛,常常是病人訴說的疼痛位置與痛的實際發源地在完全不同的地方,且不像病灶之壓痛那麼強烈而固定不變,而且不再另外產生牽涉痛現象。對這兩者的分辨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到我們療法的成敗。

軟組織損傷的病因、病理、病位等的解剖特點,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其預後、轉歸。如某些慢性勞損,即便是一時臨床治癒,由於它的解剖學特徵,決定了該部位處於活動頻繁而易受勞損的位置,其病變的轉歸也就可能受到影響,而表現為遷延難愈。

總之,軟組織損傷的病因、病理、病位、臨床表現的特點,大都由其解剖特點決定,其解剖特點又決定了包括針刺治療在內的臨床治療的各個環節。

而假性壓痛點則是壓痛點的牽涉痛,常常是病人訴說的疼痛位置與痛的實際發源地在完全不同的地方,且不像病灶之壓痛那麼強烈而固定不變,而且不再另外產生牽涉痛現象。對這兩者的分辨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到我們療法的成敗。

軟組織損傷的病因、病理、病位等的解剖特點,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其預後、轉歸。如某些慢性勞損,即便是一時臨床治癒,由於它的解剖學特徵,決定了該部位處於活動頻繁而易受勞損的位置,其病變的轉歸也就可能受到影響,而表現為遷延難愈。

總之,軟組織損傷的病因、病理、病位、臨床表現的特點,大都由其解剖特點決定,其解剖特點又決定了包括針刺治療在內的臨床治療的各個環節。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