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地蟲龍湯
組成:白僵蠶30克,地龍15克,蟬蛻10克,鉤藤30克(後下),全蟲4克(研沖),蜈蚣1條(研沖),山茱萸15克,枸杞子15克,補骨脂10克,核桃2個(連殼搗),人參10克,黃芪30克,甘草10克,白術10克,白芍15克,酸棗仁15克。
-
善用“調和”求佳效
調和法是《傷寒論》中最常用的治療方法之一,是指通過調和手段達到化解、祛除病邪的目的。凡六經病症因陰陽不調出現營衛不和、肝脾不調、氣血不暢、上熱下寒等臨床表現時,應用調和法治療往往隨手取效。 調和營衛 《傷寒論》原文第12、13條曰:“太
-
慢性胃炎:疏肝健脾和胃
慢性胃炎為臨床常見病、多發病。近年來隨著胃鏡診斷的普及和病理組織學研究的進展,慢性胃炎的確診病例逐漸增多,據統計,慢性胃炎約占門診胃鏡檢查病人的80%-90%。由於淺表性胃炎可逐漸發展為萎縮性胃炎,甚至發生癌變,嚴重威脅患者健康,近年來
2017-03-11 10 -
病毒性肝炎辨治再思考
臨床必須把握的辨證要點:一是清熱化濕應辨濕與熱的主次消長,動態演變,兼夾它邪。二是久病入絡應辨從氣入血與瘀阻氣滯的先後不同,濕瘀、熱瘀兩類性質。三是伏毒深蘊,應予宣透達邪。四是濕熱首犯中焦,由脾及肝,故治肝當先調脾,但不在補而在健運。五
2017-03-11 10 -
七厘散的新用途
七厘散是《良方集腋》中的方劑,是治療跌打損傷的名藥。由血竭、乳香、朱砂、冰片、紅花、沒藥、麝香、兒茶等藥組成,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近年來,經臨床觀察發現,七厘散還有很多新的用途: 腱鞘囊腫:取七厘散適量與風濕骨痛藥酒混合,調為藥
2017-03-11 27 -
枳術消積丸的簡介
組成:萊菔子180克,檳榔60克,枳殼60克,焦三仙各60克,雞內金60克,牽牛子60克,大黃100克,連翹120克,蒲公英120克,丹皮60克,赤芍60克,三棱50克,莪術50克,白術120克,甘草30克。 制法:山楂、連翹、蒲公英煎
2017-03-11 11 -
中醫辨治小兒肺炎
小兒肺炎是臨床常見病,四季均易發生,以冬季為多。如治療不徹底,易反復發作,影響孩子發育。小兒肺炎臨床表現為發熱、咳嗽、呼吸困難,也有不發熱而咳喘重者。其病因主要是小兒素喜吃過甜、過鹹、油炸等食物,致宿食積滯而生內熱,痰熱壅盛,偶遇風寒使
2017-03-11 11 -
創傷性腦損傷:補氣化瘀開竅
創傷性腦損傷(TBI)是世界性的多發疾病,也是死亡率和致殘率最高的疾病之一。目前TBI的發生率有明顯上升趨勢。手術治療TBI雖然有效,但中醫藥參與後能夠明顯提高臨床療效,降低致殘率及致死率。陳寶貴醫師臨證四十餘年,用補氣化瘀開竅法在TB
2017-03-11 55 -
腰痛聖藥生白術
眾所周知,白術具補氣健脾、燥濕利水、止汗安胎之功,然此藥生用善利腰臍之氣且善散腰臍間血而治腰痛之效卻少為人知。 《名醫別錄》雲:“白術利腰臍間血”;《本草逢原》:“白術散腰臍間血及沖脈為病”;《本草從新》:“白術利腰臍血結,去周身濕痹”
-
中醫治重症肺炎首重痰熱
重症肺炎是指具有嚴重中毒症狀或併發症的肺炎,易發生感染中毒性休克、低氧血症、呼吸衰竭、上消化道出血,甚者發生ARDS、DIC或以肺部損害為主的多器官功能障礙(MODS)與免疫損害,屬呼吸系統疾病中的危急重症。中醫將“重症肺炎”分為兩大證
-
複肝丸“養正消積”治肝病
慢性肝病包括慢性肝炎、慢性肝病多因情志鬱結、濕熱疫毒、飲食不節、勞累過度,損傷肝、脾、腎,氣滯導致氣臌,血瘀導致血臌,水停導致水臌。總屬本虛標實,各有側重,且以氣血鬱滯、瘀阻肝絡為主要矛盾。肝硬化。肝硬化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肝纖維化、肝結
2017-03-11 13 -
“從脾論治肌無力”不可泛用
中醫沒有“重症肌無力”這一病名,根據其臨床特點,多按“痿證”辨證治療。因中醫認為脾主四肢、肌肉,根據“五輪學說”胞瞼屬脾。重症肌無力是累及神經,肌肉接頭處突觸後膜上乙醯膽鹼受體,主要由乙醯膽鹼受體抗體介導的、細胞免疫依賴及補體參與的自身
2017-03-11 10 -
治喉源性咳嗽經驗
喉源性咳嗽一病主要特點為:癢為主症,陣發性咽癢,乾咳,不癢不咳,多為陣發性頑固咳嗽,咳甚則劇,咳後吐出少許白色黏痰。成肇仁用疏風和解法治喉源性咳嗽經驗豐富, 病因病機 喉源性咳嗽患者多因感冒起病,外感風寒風熱,有些患者有慢性咽炎、支氣管
2017-03-11 31 -
化瘀通絡貫穿始終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是主要累及四肢的中小動脈為主的慢性炎性疾病,多發於青壯年,男性多見,屬中醫“脫疽”範疇。其病理變化為血管壁的週期性、階段性、非化膿性炎性改變及血管腔內血栓形成,血管閉塞,引起肢體缺血。臨床典型表現為間歇性跛行,嚴重者可併
-
慢性肝病治療二原則
慢性肝病包括慢性肝炎、肝硬化,在中醫屬於癥積、痞塊、臌脹範疇。 治肝二要 治療大法首在扶正袪邪:分清標本之輕重緩急,把握攻補之先後主次。扶正即調肝、健脾、養腎;因為該病晚期主要表現為肝、脾、腎三髒之氣血、陰陽虛衰,功能嚴重損害。袪邪包括
2017-03-11 11 -
三蟲解痙巧治咳
三蟲者為白僵蠶、地龍、蟬衣。世人以為三蟲均為解痙治風之品,何以止咳?蓋三藥皆入肺經,均有解痙之功,以緩解痙攣達到止咳的目的。 白僵蠶入肝、肺、胃經,功在驅風止痙,化痰散結;主治中風失音、驚癇、頭風、喉風、喉痹、瘰鬁結核等。地龍入肝、脾、
2017-03-11 16 -
吐血宜清胃瀉火 補齊攝血
吐血是血從胃中經口吐出或嘔出。常夾有飲食殘渣。多因胃中積熱,或肝火犯胃,而損傷脈絡所致。有部分因為中氣虛損,血失統攝而致吐血。另外,某些急性熱病出現熱傷營血證時,亦可出現吐血。 辨治方藥 一、胃中積熱型 吐血色紅或紫暗,或夾有食物殘渣,
-
一貫煎加味除慢性咽炎
慢性咽炎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雖非器質性病變,也無礙進食,但卻纏綿難愈,給患者帶來很大痛苦。 基本方藥 組方:生地30克,沙參30克,麥冬20克,女貞子20克,旱蓮草20克,黃柏15克,當歸10克,枸杞子10克,知母10克,牛膝10克
2017-03-11 10 -
鎮痛飲的簡介
組成:制乳香10克,制沒藥10克,地鱉蟲10克,血竭3克,細辛3克,三七3克,甘松10克,降香10克,生薑10克。 功能: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用法:水煎服。本方藥味濃烈,煎藥時注意通風;煎藥時反復緩慢攪動,以防止粘鍋,飯後1小時服藥,
-
治脾胃病“三味”方
一、藿香、佩蘭、砂仁(芳香三味飲) 三味為芳香健胃化濕之主藥。藿香與佩蘭配伍出自《時病論》,功效相仿,均有化濕、解表、止嘔作用。唯佩蘭對脾經濕熱之口中甘膩多涎最為合拍,而砂仁化濕醒脾作用明顯。三味用於中焦濕濁不化之胃炎,症見胃脘痞悶,口
2017-03-11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