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季感冒良方香薷飲
香薷,又名香茹、西香薷,為唇形科植物海洲香薷的帶花全草。中醫認為,香薷性味辛、微溫,入肺、胃經,有發汗解表,祛暑化濕,利水消腫之功,外能發散風寒而解表,內能祛暑化濕而和中,性溫而為燥烈,發汗而不峻猛,故暑天感邪而致惡寒發熱,頭重頭痛,無
2017-03-11 27 -
中醫虛證察色診病
察色,又稱“色診”。是觀察病人全身皮膚(主要是面部皮膚)顏色和光澤的變化,用以診察病情的方法,在中醫四診時往往起重要作用。這是因為人體的氣血陰陽與反映於外的徵象有密切的關係。《靈樞·邪氣臟腑篇》曰:“見其色,知其病,命曰明。”因此,臨床
2017-03-11 18 -
冬病夏治為何這麼火
每年夏天三伏,各地中醫醫院就成了最熱鬧的地方。人們在感受冬病夏治帶來的療效同時,也逐漸認識中醫,進而相信中醫。冬病夏治之所以受歡迎,可能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是冬病夏治歷史悠久。在人體的穴位上貼藥是中醫防治疾病頗有代表性的方法。如天灸
-
攻補兼施治療小兒哮喘
一、攻邪不忘補虛 小兒哮喘治療,重點是著眼於肺脾腎三髒。臨證則分發作期和緩解期而分別施治。有急性發作期,痰氣相搏,阻塞氣道,肺失肅降而發為哮喘。“急則治其標”,此時治肺攻邪,實為當務之急。其中冷哮,治宜溫肺散寒,化痰平喘;熱哮則宣肺清熱
-
仲景扶陽法治水腫淺析
扶陽當理解為維護、增強、調理陽氣的功能。是針對糾正陽氣在量上的不足及質(功能)上的不用所採取的一系列治法的統稱;它是在審證求因、辨證論治的指導下,運用多種治法,以恢復陽氣正常氣化功能的方法。 陽氣是水腫發生與否以及發輾轉歸之關鍵,陽虛則
2017-03-11 15 -
萎縮性胃炎的調治
萎縮性胃炎是常見病。由於農村醫療資源不足,早期不夠重視或失治、誤治等,農村發病率高於城市,本病原以中老年較多見,現亦年輕化。萎縮性胃炎主要臨床表現為上腹部隱痛或嘈雜,食欲減退、噁心、嘔吐、噯氣、貧血、消瘦、舌炎、腹瀉等。胃鏡檢查發現正常
-
胡椒 食用與藥用兼得
胡椒的主要成分是胡椒堿,也含有一定量的芳香油、粗蛋白、粗脂肪及可溶性氮,能祛腥,解油膩,助消化。胡椒有防腐抑菌的作用,可解魚蝦肉毒。黑白胡椒在臨床使用時有所區別,黑胡椒的辣味比白胡椒強烈,香中帶辣,祛腥提味,更多的用於烹製內臟、海鮮類菜
2017-03-11 10 -
牙齒動搖辨治
牙齒動搖,又稱牙齒浮動。中醫認為,手陽明之脈入下齒,足陽明之脈入上齒,腎主骨,齒為骨之餘,寄齦以為養,所以齒動與手足陽明之脈和腎密切相關。牙齒動搖,與口腔衛生也有著密切關係,若素不刷牙,或刷牙方法不正確,食物殘渣存於齒縫,附於齒齦,腐蝕
-
夏季分型療泄瀉
夏季是泄瀉的好發季節,中醫認為夏秋泄瀉常分為三種類型,是濕熱型、寒濕型和脾虛型,要明辨證型,才能有目的地用藥,效果也才會好。 濕熱型 腹痛、瀉下急迫,大便成黃褐色、味臭,大便後肛門有灼熱感,舌苔黃膩、舌質紅,這種類型的腹瀉應選服黃連素片
-
抗撬法復位肩關節前脫位
肩關節脫位亦稱“肩骨脫臼”,是全身關節脫位中最常見的部位之一。肩關節由肱骨頭和肩關節盂構成,屬球窩關節,關節盂周緣有纖維軟骨環附著。肩胛盂小且淺,只占肱骨頭關節面的1/4~1/3,關節的前下方肌肉較少,關節囊又鬆弛,是肩關節最薄弱的地方
2017-03-11 21 -
口瘡調治四重點
口瘡,是發生在口腔黏膜上的圓形或橢圓形潰爛斑點,局部灼痛,常反復發作,經久難愈。現代醫學多稱之為復發性口瘡。口瘡雖為黏膜局部病變,但其發生發展與全身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只有辨證準確、用藥精當,方收良效。本病與全身多臟腑相關,因而中醫學
-
生薑鹽水巧治腳氣
腳氣又名腳癬,一般來說,是由於腳部不能保持乾燥,被真菌感染引起的症狀。發病時痛癢交加,甚至會潰爛,影響行走和工作。腳癬有較強的傳染性,會給身邊的人帶來隱患。 藥膏對付腳氣真菌效果良好,一擦就好,但停一個星期又會復發。用的都是普通的材料,
-
牡蠣炮製與功用
牡蠣,其味鹹,性微寒,入腎肝經。功能重鎮安神,潛陽補陰,軟堅散結,收斂固澀,制酸止痛。主治驚悸失眠,眩暈耳鳴,瘰鬁痰核,癥瘕痞塊,自汗盜汗,遺精崩帶,胃痛泛酸等病症。常用量9~30克,生品應先煎。但因牡蠣加工炮製的不同,而有生牡蠣、煆牡
2017-03-11 56 -
傷濕止痛膏妙用
傷濕止痛膏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外用藥,主要用於治療風濕疼痛、關節酸痛、肩背腰痛、跌打損傷、四肢麻木等症。由於其具有活血化瘀、祛風散寒、祛濕通絡之功效,所以人們在臨床實踐中又逐漸發現了傷濕止痛膏的許多新用途。 頭痛:將傷濕止痛膏剪成2釐米大
2017-03-11 24 -
黃蓮乾薑湯治療過敏性紫癜
黃蓮乾薑湯本以黃連、乾薑為主藥,清上熱溫下寒,是以《傷寒論》黃蓮湯為基礎,加上多年的臨床經驗組合而成的,治療腹型紫癜一般1~2周使病情緩解穩定,3~4周基本治癒,下面向大家做詳細介紹。 組成:黃連10克,乾薑5克,清半夏10克,炙甘草1
2017-03-11 64 -
中醫用藥需要辨證論治
祖國醫學幾千年來逐步形成了“辨證論治”的醫療體系。它的內容,包括理、法、方、藥。臨床用“藥”要組織處方,組織處方要符合治療“法”則的要求,治療法則的確立,有賴於辨證論治的“理”論指導。所以理、法、方,藥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要正確地運用辨
-
面神經麻痹試試中藥外敷
面神經麻痹多由面神經炎引起,表現為側面部表情肌癱瘓,前額皺紋消失,眉毛下垂,臉裂擴大,鼻唇溝平坦,口角下垂,面部被牽向健側,進食時食物殘渣留於病側齒頰間隙,口水自患側淌下為主要特徵。中醫學認為本病屬於“面癱”、“口僻”等範疇,多由外邪入
-
隔鹽灸臍治老年尿失禁
老年尿失禁中醫稱之謂“小便失禁”、“遺尿”。中醫學認為尿液的正常排出依賴於“氣”和肺、脾、腎臟腑功能的協調平衡、共同作用完成的。其中腎的作用尤為重要。腎氣虛則氣化失司就會使膀胱失約,尿液失攝,臨床出現尿失禁。對於該病的治療宜補腎氣、理三
-
消化道憩室病的中醫治療
憩室形成的原因至今不明,胃腸道器官壁虛弱及腔內壓力過高,可能是憩室形成的主要原因,肥胖、便秘、少吃蔬菜的人容易得這種病。消化道憩室屬於中醫學的“胃脘痛”、“噎膈”等範疇。中醫認為系陰虛腸燥、氣滯血瘀所致。治宜滋陰潤燥,解鬱理氣,活血止痛
2017-03-11 24 -
“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淺析
《丹溪心法》雲:“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而順矣。”這裡指出了理氣化痰的重要意義。我們在臨證中遇到很多病證與痰有關,所以“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也就是說,治氣是治療痰證的關鍵一環。 痰與氣關係密切 痰是人體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