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 我們都從別人的口中知道, 人們應該多吃魚, 吃魚能夠使人變得聰明、頭腦更加地靈活。 而且魚肉屬於白肉, 比起豬肉、雞肉等紅肉更加的健康。 因此, 很多朋友都會選擇多吃魚肉。 可是, 如果人們不正確地吃魚還是會有害健康的。
那麼, 吃魚真的是多多益善嗎?吃再多也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嗎?其實, 人們應該要掌握吃魚的訣竅, 這樣才更有利於健康。
遠洋深海魚含汞量相對較高
根據醫師的說法, 某些深海魚因為含汞量特高, 即使只是每週吃兩次, 長期下來, 也可能使體內汞含量過高, 而出現神經疾病的徵兆,
一個明顯的案例是, 有名男性常吃鮪魚和智利海鱸魚, 因長期為心律不整的毛病所苦, 在檢查後, 發現其體內的含汞量是危險值的兩倍。
另外一位則是每週吃2次鮪魚, 其餘海鮮都不吃, 卻出現掉發、不自覺地顫抖、記憶衰退等情形, 檢驗結果發現, 體內汞含量是危險值的6倍。
有個小孩從3歲就吃鮪魚和鯖魚, 因行為過動、極度無法專心, 檢驗後發現, 汞含量已超過危險值的15倍, …類似這樣的案例仍不斷出現中。
嗜吃深海魚 讓汞中毒的機會大增
為什麼吃魚造成汞中毒的事件, 到今日才紛紛出現, 之前卻似乎都沒有聽說呢?
醫師說, 這是因為現在喜歡吃魚的人遠遠多過從前,
海洋大學的蕭泉源教授也證實, 遠洋魚類因為體型較大, 位於食物鏈的上方, 所以如果下層生物體中, 不斷累積汞, 當然大魚體內的汞含量更高了, 人再吃下大魚, 就非常有可能汞中毒。 喜歡吃魚的你實在應該小心!
體內累積汞 心臟病的機率呈倍數成長
通常汞中毒的人, 常會出現記憶力衰退、無端的憂慮、失去方向感、易怒暴躁、頭痛、身體不自主的顫抖、手腳容易麻痹沒感覺或出現刺痛感、頭髮稀疏、容易掉發、關節疼痛、口齒不清等症狀, 嚴重的更導致心臟疾病, 如心律不整等。
溫馨提示:從上文我們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