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養生, 重點在於“藏”。 中醫學強調“神藏於內”, 是有積極意義的, 尤其是在人們激烈競爭的今天, 更有其重要價值。 國內外有關學者非常重視思想清靜與健康的關係的研究。 生理學研究證實, 人在安靜時, 生命活動中樞的大腦又回復到人的兒童時代的大腦電波波慢狀態, 也就是人的衰老生化指標得到了“逆轉”。 社會調查發現, 凡經過重大精神挫折, 思想打擊之後, 又未得到良好的精神調攝, 多種疾病的發病率都有明顯增加。 社會實踐證實, 經常保持思想清靜, 調神養生, 可以有效地增強抗病能力,
要使“神藏於內”, 首先要加強道德修養, 少私寡欲。 儒家創始人孔子早就提出“仁者壽”、“大德必得其壽”, 這是很有道理的。 從生理上來講, 道德高尚、光明磊落、性格豁達、心理寧靜, 有利於神志安定, 氣血調和, 人體生理功能正常而有規律地進行, 精神飽滿, 形體健壯, 這說明養德可以養氣、養神。 少私, 是指減少私心雜念;寡欲, 是降低對名利和物質的嗜欲。 如若不然, 私心太重, 嗜欲不止, 欲望太高太多, 達不到目的, 就會產生憂鬱、幻想、失望、悲傷、苦悶等不良情緒, 從而擾亂清靜之神, 使心神處於無休止的混亂之中, 導致人體氣機紊亂而發病。 倘若能減少私心、欲望, 從實際情況出發, 節制對私欲和名利的奢望,
“神藏於內”, 還要調攝不良情緒, 有所節制。 人生活在世界上, 總會遇到不順心的事、不高興的事, 甚至是悲觀、憤怒、興高采烈等強烈的情緒刺激。 遇事節怒, 寵辱不驚, 都是節制法在調攝精神中的運用。 此外, 亦可採取疏泄法, 就是把積聚、抑鬱在心中的不良情緒, 通過適當的方式宣達、發洩出去, 以儘快恢復心理平衡。
冬季精神調養除要做到“神藏”外, 還要防止季節性情感失調症。 同樣, 在冬天不要因枯木衰草、萬物凋零而導致抑鬱不歡、情緒低落, 而仍要愉快、樂觀、豁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