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季的常用藥該如何使用
盛夏酷暑,家庭適當準備一些防暑中藥是必要的。但應該注意的是,有些防暑中藥有禁忌,在服用時應當留心 克痢痧 能散熱解暑、解毒辟穢。主治中暑、腹痛泄瀉、痢疾等症。內服每次兩粒,一日3-4次,兒童酌減。中暑驚厥者可取本品適量噴入鼻孔,如
-
炎熱夏季用藥有三不宜
用藥要注意三不宜: 一是不宜過度滋補。 滋補藥一般不易被吸收,只有消化狀況很好的人才能使用,否則會出現腹脹、不思飲食等現象。而人在夏季,一般胃腸功能降低,因此不宜滋補,更忌過度滋補。 二是不宜過度用溫熱的藥。 溫熱藥用來治療寒症,夏季
-
“曬傷康復秘笈”拯救曬傷皮膚
陽光對身體的破壞,可分急性及慢性。 急性的破壞,是我們平日所說的曬傷,即皮膚會出現帶紅、疼痛、脫皮、起水泡,嚴重的甚至會出現發燒、頭痛等情況。 至於慢性的破壞,則包括皮膚提早衰老、面黃、乾燥、起斑、出皺紋等。這是因為陽光中的紫外線
2010-05-24 19 -
夏季高溫常備的防暑藥物
防暑藥品: 仁丹:能清暑祛濕。主治中暑受熱引起的頭昏腦漲、胸中鬱悶、腹痛腹瀉,也可用於暈車暈船、水土不服。 十滴水:能清暑散寒。適於中暑所致的頭昏、噁心嘔吐、胸悶腹瀉等症。 藿香正氣水:能清暑解表。適於暑天因受寒所致的頭昏、腹痛、嘔吐
-
春季養生之養神
歷代養生學家極為重視神的調養,古人有“神強則長生”、“神全氣蘊則壽”之名言。那麼,春天如何養神呢? 清心養神。中醫認為,肝屬木,喜條達,惡抑鬱,與春天升發之氣相應。如不注意調攝情志,則肝氣鬱滯、神氣浮躁、神明紊亂,出現頭昏眩暈、心煩失眠
-
春季養生10法
春季是淨化調養身體的最佳季節,也是舊病易發的季節。春季怎樣養生才能達到防病健身之目的呢? 養陽  春夏季節是大自然氣溫上升、陽氣逐漸旺盛之時,此時養生宜側重于養陽才能順應季節變化。根據春天裡人體陽氣生髮的特點,可選擇平補和清補飲
-
夏日靜心養氣防“情緒中暑”
中醫認為“夏季屬火,易陰虛陽亢,陽亢火氣就大”。正常的火是生命動力的來源,當人體受到內火(喜怒哀樂的情緒變化)或外火(風暑濕熱等環境變化)侵襲時,就會導致生理機能失調。現代醫學研究也表明,高溫天氣會影響人體下丘腦的情緒調節中樞,從而給人們
2017-03-10 49 -
夏季養生之以熱除熱
炎夏來臨,為了應對高溫酷暑,人們各想高招,可有些招數卻可能讓人們在享受暫時的清涼愜意之後,使健康受損。如人們常喜歡以冷制熱,其實這是個誤區。夏天氣溫接近人體溫度,人體散熱方式以汗蒸發為主,所以用熱來除熱才是比較好的養生方法。 熱水洗澡 夏
-
夏日養生要把握時機
進入炎炎夏日,夏令也是養生的大好時機,通過科學的夏季進補,冬病夏治,還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證選用是關鍵。消費者在選購適合自己體質的夏令保健產品時,不妨聽聽執業藥師的建議,切忌盲目選用。夏季除了要關注防暑降溫等基礎保健外,還可以根據自身
-
夏季養生應重養陽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極,則伐其本,壞其真矣。——《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盛夏時節,自然界生機勃發、萬物生長,古人認為是陽氣充旺的緣故,人類養生也應順時維護保養本能上已經萌動著的陽氣,從而來增強體質,
2017-03-10 10 -
中暑急救措施
中暑是以頭暈、頭痛、噁心嘔吐、甚至突然昏倒為特徵,是夏季常見的一種急性病,長時間在高溫狀況下工作也可出現類似的症狀。中暑重症,體溫多在39℃以上,病人面色蒼白,並有昏厥等症狀。 發現中暑病人,應立即將病人移至陰涼通風的地方,解開衣扣,讓
-
慢性病患者夏季鍛煉注意事項
糖尿病患者 許多糖尿病患者喜歡出門活動筋骨,如郊遊、游泳等。這樣不僅可以增強體質、降低體重、增添生活樂趣,還可以增強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使血糖下降。但是,鍛煉的方式及運動量要因人而異,量力而行,並持之以恆。可每天鍛煉1~3次,每次15~
-
夏季要防寒濕傷人
盛夏酷暑,人們都非常重視防暑降溫,然而卻往往忽視了寒濕之邪對人的傷害。殊不知炎炎盛夏,特別是夏秋之交的七、八月間(古稱長夏),由於多雨,濕邪當令,所以寒濕之邪傷人更甚。臨床實踐證明,在夏季發生的疾病中,寒濕之邪引發的疾病往往占絕大多數。
-
三伏炎夏也要防寒濕
炎炎夏日,氣溫很高,濕度也大,尤其在南方地區,三伏天常被戲稱為“桑拿天”。由於外界溫度高濕度大,人體通過熱輻射和出汗蒸發散熱的方式會受到很大的阻礙。為了防止中暑,人們選擇各種方式降溫納涼。但有些時候人們往往又會走到另一個極端——因過度貪涼
-
立秋伊始應防燥
不知不覺立秋了。人們在享受秋高氣爽的同時,也別忘了它還帶來了時令主氣——燥。秋季乾旱少雨,燥邪當令。秋季又是夏去冬來的轉換時期,人的抗病能力有所下降,由此秋燥之邪就易乘虛侵入,引起許多疾病,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 為何會出現秋燥 中醫學認
-
夏季養生 飲食清淡 防三病
今日迎來立夏,中醫養生專家提醒說,立夏後氣溫升高,天氣炎熱,公眾要慎防腸胃疾病等三種疾病的發生,飲食則宜清淡。 中醫養生專家表示,隨著夏季的到來,氣溫明顯升高,頭痛病、皮膚病、腸胃疾病等開始侵害人們的健康。 夏季的高溫、悶熱、雷雨、大風、
-
夏季養生宜護心陽
5月5日是24個節氣中的立夏之日。此時,“鬥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夏三月是指從立夏到立秋前,包括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六個節氣。立夏
-
夏季養生食療
立夏時節,時值乾卦,自然界的變化是陽氣漸長、陰氣漸弱,相對於人體臟腑來說,是肝氣漸弱,心氣漸強,此時的飲食原則是增酸減苦,補腎助肝,調養胃氣。此時飲食宜清淡,以低脂、易消化、富含纖維素為主,應多吃蔬果、粗糧。平時可多吃魚、雞、瘦肉、豆類、
-
夏季養生莫過度貪涼
春生夏長,春夏季陽氣上揚。夏季比春季溫度更高,是陽氣繼續上揚的時期。夏季溫度高毛孔舒張,身體需要散發這種陽氣,但是,如果過度貪圖涼爽,出汗後馬上喝涼水,吹冷空調,洗冷水澡,不能順應這種陽氣上揚之勢,等於不順應環境,把陽氣閉鎖在身體內,到日
-
夏天手腳如何不“汗”
夏天到了,天一熱,手汗、腳汗偷偷來襲,有人甚至每天雙手雙腳都濕溻溻的。這在醫學上稱為“局部多汗”,從中醫的角度分析,手腳出汗與人的體質有關。 “20~40歲的年輕人經常出現這樣的問題,他們平時多食肥甘厚味,飲食習慣不規律,導致脾胃功能虛弱